返回第35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1~55)(第1/3页)  电影求索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6新好莱坞电影。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由青年导演所拍摄的影片,统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在严格意义上讲,新好莱坞电影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流派或者类型,而是相对于经典好莱坞电影而言的一种称谓,是对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的某种现实的泛指。

    经典好莱坞电影兴盛于20世纪30~40年代。

    当时电影制片厂制度的高度完善化,使经典好莱坞电影达到了巅峰状态。

    二战后,伴随着美国国内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的急剧变化,过去的电影带给人们的“美国梦”在现实面前开始破灭,类型电影发展走向僵化。

    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大批有别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影片被一批年轻人拍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反传统,反模式,反类型和反深化的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尼科尔斯的《毕业生》,霍佩尔的《逍遥骑士》,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科波拉的《教父》和《教父续集》,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米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等。

    新好莱坞电影以各自鲜明个性特征颠覆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观念并具有对美国社会的批判精神。

    47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德出现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此前,西德电影的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艺术上都已经处于最低点,西德电影也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于是1962年在奥伯豪森举行的第8届西德短片节上,26位青年电影导演c编剧和渖员针对当时的西德电影状况发表了《奥伯蒙森宣言》。

    他们明确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

    他们表示“准备同舟共济,一起承担经济风险”,并断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

    这一电影运动一开始被称作“德国青年电影”,倡导者和领袖是克鲁格,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斗争以及相应的国家电影资助,由弱到强,终于动摇了传统电影的根基,成了西德电影的主流,被称为“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主要成员几乎全是30岁以下的青年电影导演。

    他们的影片在内容上有别于因循守旧的传统电影,敢于术风格上完全摒弃了数十年以来的陈规旧套,代之以新颖的,独特的表现手法。

    1965到1967年,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沙莫尼的《狐狸禁猎期》和施隆多夫的《少年托莱斯的迷乱》等影片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使运动的声名大振,形成了第一次创作。

    1975年,出现第二次创作,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和《艾菲·布里斯特》,赫尔措格的《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和《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施隆多夫的《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文德斯的《阿丽丝在城市》和《错误的举动》等,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声誉,使运动资助人产生了信心。

    然而,这些青年导演的影片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使运动的第二次迅速归于沉寂。

    1979年,运动再次复兴,这次是得益于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礼》和施隆多夫的《锡鼓》等影片在国内外获得的巨大成功,新德国电影终于摆脱了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

    新德国电影运动也一跃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电影运动。

    自1979年以后,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