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1~55)(第2/3页)  电影求索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德国电影仍保持着创作的势头,导演们还独立组织了德国汉堡电影节,发表了《汉堡宣言》,要求民族电影保持独立的地位,鼓励各种风格,样式自由的发展。

    直到1982年法斯宾德的辞世被人们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结束。

    48鸳鸯蝴蝶派电影。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一部分新文学作家对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的称呼。

    20 世纪 20 年代,电影艺术进人较大规模的创作时期,影坛缺乏专门的电影创作人才,而观众对影片的需求量又与日俱增,于是一大批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文人,进人了新文学家们尚未顾及的电影界。他们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充满都市化c世俗化,所以他们参与编导c演出的影片往往拥有大量的小市民观众,具有很好的商业效应。

    鸳鸯蝴蝶派对文化市场上的信息反馈迅速,他们常将走红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如徐枕亚的哀情小说《玉梨魂》c顾明道的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等。

    鸳鸯蝴蝶派文人还善于改编外国流行小说,包天笑将法国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成悲情片《小朋友》( 1925 )c将日本畅销小说《野之花》改编成市民家庭伦li片《空谷兰》( 1925 ),很受观众欢迎。

    其次,他们注重影片形式的花样翻新,如 20 年代风靡一时的古装片c神怪片和武侠片的摄制热潮,不少是出自鸳鸯蝴蝶派的参与。

    从 1921 年至 1931 年 10 年间,中国各电影公司共拍摄近 650 部故事片,其中大多数是由鸳鸯蝴揲派文人参加制作的。

    而《影戏学》( 1924 )c《中国影戏大观》( 1926 )等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c史料集与为数可观的研究文章皆出自他们之手。

    鸳鸯蝴蝶派文人对中国电影创作领域的开拓是不应被埋没的,但他们所拍摄的影中也有不少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庸俗成分,是应该予以鉴别和扬弃的。

    49武侠电影。

    武供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

    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武侠电影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的影片《车中盗》,题材为义士武打,这是武侠电影的萌芽。

    1927 年末,友联影片公司推出影《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武侠电影将海派戏曲中的“连台戏”内化为连集分目的系列影片,《火烧红莲寺》c《荒江女侠》c《红侠》c《关东大侠》等武侠片都是看好武侠市场的行情而连集摄制的。

    武侠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积累了最初的经验。

    60 年代初香港的“邵氏“c“电懋“等电影公司又一次掀起拍摄“新武侠片“的浪潮。

    胡金铨的《侠女》获 1975 年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徐克的《蝶变》( 1979 )成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李小龙c成龙的功夫片又为中国电影进人国际市场开辟了新机。

    50左翼电影。

    左翼电影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工作者,在中国领导下所发动的电影艺术创作潮流,也是当时中国影坛影响最大的电影艺术流派。

    左翼电影运动在当时中国影坛最具现代意识,改变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总体面貌。

    《三个摩登女性》和《狂流》这两部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推动了中国艺术电影进人“社会写实“的新阶段。

    左翼电影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