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 章(第1/4页)  交际与口才全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像是进入jiāo往大门的通行证。称谓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jiāo往便有了基础。称谓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jiāo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谓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jiāo往的场合,以及双方的关系来决定,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要靠自己的经验积累。

    1.不能随便称谓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见了陌生的长者,一定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nǎinǎi”、“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fù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就会使别人不高兴。

    2.职业区分称谓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难免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lún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同志”这个称呼,本意是指志同道合者,在革命年代,一般把革命同仁战友称为同志,这便赋予了它的政治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内部和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一般互称同志,使人们感到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jiāo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对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再如,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倒会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这种称呼,在开放特区也逐渐为国内的一般工作人员所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