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笔架先生,刚直不阿(第1/4页)  永远的海青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因翟学士在浙江巡抚面前详细介绍了淳安县的办学情况,又着重推介了海瑞人品学识。 浙江巡抚深受感动,他立即作了指示:淳安县学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特给予其开辟绿色通道的便利。

    不久,有两名训导就接到命令前往明伦堂任教,巡抚衙门又拨付五百银两用于修复县学。另外,上级又给予海瑞教谕若干银两的奖励。

    很快在海瑞的带领下,县学修复完工。随后海瑞将修复县学的各项支出费用以及资金来源作了详细说明并予以公示。

    下面,我跟大家讲讲明伦堂。

    明伦堂多设于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以及县学等的正殿,是读书、 讲学、弘道、研究学术的地方。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

    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从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对学校的称谓不同,但办学的目的相同:教育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上面的精英们明白事理,百姓就会跟着效仿。过去小说里出现的明伦堂,就是讲堂,相当于今天的课堂。

    现在我跟大家说说“教谕quot“儒学quot以及quot训导quot。

    “ 教谕”,官职名,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宋朝时开始设立,负责教授秀才经书等。quot儒学quot是明清时代各县设立教谕一人,训导若干人,是全县最高的教育机关。训导相当于今天的教务主任,他们协助教谕。

    自从海瑞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唯恐辜负了朝廷的期许。他觉得自己虽官阶不高(九品),甚至人微言轻,但他却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看来再大的困难在海瑞面前都不成问题,“位卑未敢忘国忧quot,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淳安县教改中。

    我们在前面已提到了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日益颓废,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淳安县学的风纪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学校混乱,层人浮于事。生员纪律松弛,自由散漫,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管事的头头每天坐在椅子上,喝喝茶,和手下聊聊天,平常的日子里充溢着无聊和寂寞。“我家的院子里,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伟大的鲁迅先生在民国初年于教育部任职期间所写,时至今日,我方慢慢领悟了他的苦衷。本人愚钝,我原先误以为鲁迅先生故意将句子重复着写,当初,我心想,鲁迅先生为何不直接写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后来才明白,如果是这样,心里愁苦、寂寞就无从表达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海教谕接手了淳安县学的这个烂摊子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充分表现出电影《红灯记》中李铁梅“打不下豺狼,我绝不下战场”的大无畏勇气,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同时,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亲自拟订了《教约》十六条细则,对生员在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涉及品德方面的竟达十二条,要求全体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真正做到蜀国皇帝刘备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海瑞给生员立了规矩,我们再来看看海大人对师道的见解。“   掌一邑之教,门下皆凡民之秀,所事事比俗吏簿书词讼不同。师道立,善人必多矣。于以推之,功效不浅。”(《兴革条例》)大意是:(含训导) 负责全县的教育,他们的弟子 都是民众的精英。(后来成为人渣的除外)生员的品性与世俗官吏、刀笔师爷等迥然不同,如果全社会尊师重教风尚盛行,好人好事就会如雨后的春笋般层出不穷。

    读者朋友,你也许会记得明朱重八先生举起屠刀欲杀宋濂的事吧,宋濂是明初的第一学者,因受他的孙子参与谋反而牵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