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淳安赴任,牛刀小试(第1/5页)  永远的海青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了心中的梦想,向着浙江淳安县进发!

    临行前,他给老写了一封家信让驿站托寄回琼州老家。他在信中诉说了自己远离家乡,思念之苦,并恳请她原谅儿子的不孝,并再向乡亲们前致意,我海瑞绝不辜负和和乡亲们的殷切希望,今后做官无论是大是小都要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者即使不当官也要做一个好人。至于瑞儿若在浙江淳安工作稳定之后,我就会接老您来浙一同居住。末尾 ,海瑞又写下了:儿不在您身旁侍奉,望多多保重,儿叩首再拜等文字。

    海瑞一路饱览了祖国的秀美山川,心中豪情顿生,同时又看到田野里农民在辛勤的劳作,可还是饥寒交迫。海瑞上前询问得知原因后,不禁伤心落泪,他还看到饥民背井离乡,甚至卖儿救穷,海瑞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大明王朝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整日花天酒地,实在可恨可恶至极!皇上呀,您醒醒吧,别再醮天修道了,狠刹贪腐之风!唐朝的宰相在考察民情时曾赋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怎一个惨字了得?京官高高在上,很难体察民情,外放官员深入百姓才会知其诉求和冷暖。正直的地方官才会与民同甘共苦。

    海瑞 急匆匆地赶路,思绪翻飞。他仿佛看到了明时期的吴尚书退休后仍在田间插秧的动人情景,可见其为官多么清廉,艰苦朴素是美德。

    他又仿佛看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在明英宗时,他曾成功领导了保卫战,两袖清风的故事催人泪下。明朝正统年间,每逢朝会期间,地方官为讨好当朝皇上的红人死太监王振,竞相以珠宝等礼品巴结他而得到升迁。凡事总有例外,于谦就是其中的一位。巡抚于谦大人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礼品。有一次他又进京,手下人劝道:“于大人,你虽不向权贵献金银,也应带一些如线香、绢帕之类的土特产吧。”临行时,手下人急切地问:“于大人您带上礼品了吗?”于谦说:“我带了呀,你没看见吗?”那人疑惑不解地看着于谦,只听于谦用调侃的语气说: “我带着两袖风。”他边说边挥起衣袖哈哈大笑,然后吟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借指百姓)话短长。” 大意是绢帕与蘑菇之类的东西,本是供劳苦大众享受的,可因贪官的搜刮却给百姓带来了灾祸,所以我只带清风两袖(古代人们习惯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以免除百姓的不满。

    海瑞感叹道:好一个为官清廉的于谦,我心中的楷模!

    在绝大多数人讲求升官发财的明朝,海瑞却响起了振聋发聩的声音:“若天下的官员都不送礼,也不见得都不提升;若天下的官员都送礼,也不见得就没人被罢免。”

    说得好!首辅大人夏言就是提拔官员不收礼的人,“今年过节不收礼,索性连脑白金也不要了。”夏首辅是个能坚持原则的人,他注重的是官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他曾对外放官员徐阶说过这样的话:这次召你回京只是为国选拔人才。他说,你不必感激我,我并不喜欢你。当时的朝廷并非形势一片大好,夏首辅和严嵩次辅为了权力正在进行激烈的龙争虎斗。

    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海瑞终于到达了浙江,他来到巡抚衙门,参见了蕃司(相当于政府办公厅),领取了加盖官印的咨文。几日后,海瑞到达了淳安县接任了教谕一职。几天的实地考察和走访,着实令海教谕大吃一惊,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嘛,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海大人此时的心情,真可谓五味杂陈。其实,教谕一职是空招牌,无事可做,你可以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报纸)打发时光,海瑞想聊天都找不到人,看报纸更不可能(当时没发行报纸)。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海瑞于是去县学堂(相当于县重点中学)看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房屋摇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