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七)(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事后再看,本届“品花大会”谈资颇多,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崔如英抛出的几首诗,以及他出手编排的节目。

    事实上,相较于崔三郎的诗作,在民间更受吹捧的反而是公孙大娘的表演。毕竟,这种在舞台上表现的东西更为直观,也更为震撼,乃至于后人评价此次花魁大会,直言公孙大娘完完全全就是一枝独秀,与她同台竞演实在太过悲哀,只能是衬托伊的无与伦比的优秀。

    时间定格在当时——

    是时,箜篌声与诵唱声停歇,但此前一刻的表演仍在观者眼前萦绕,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大抵如是。

    稍顷,掌声响起,稍显不足,大概有许多人尚未反应过来。随即,掌声热烈了起来好吧,虽然在不少人看来,有一种戛然而止c意犹未尽感,没欣赏够啊。可是,这毕竟是赛事迄今为止最最精彩的节目,不能因为没看够而闹小脾气吧。

    正当掌声骤响之时,舞台四周的灯光忽然黯沉下去,朦朦胧胧的瞧不清楚。

    这又是闹哪样?观众悉数愕然,不知何故。

    三楼,王挺等人望向舞台“导演”崔三郎,对方气定神闲,云淡风轻,只当未见。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明月楼”的观众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一时间便忘了鼓掌。

    其实,这一动一静只在须臾之间,却因太过突兀,仿若时间在这一刻骤停。而接下来的那一幕愈发的叫人瞠目结舌,简直是完全颠覆了认知。

    灯光再度亮起的同时,鼓声也响了起来。“咚”c“咚咚”c“咚咚咚咚”那是竖立在舞台左侧的一面大鼓发出的声响,一个彪形大汉身着短褂宽裤,正挥动鼓槌一记一记的敲击着那面巨大的鼓。

    按古文献记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c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c舞c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定:“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神话与传说中也有许多鼓的记述,如《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百里,以威天下。”

    《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舞,在本朝极为流行,尤以“杖舞”为最。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造杖鼓之制,其腰木及漆布为壳者最好,磁次之,瓦则不好。漆以黑或朱,两面各用围铁。大面以白生马皮为之,小面以生马皮为之。大面用左手拍之,谓之鼓;小面用右手杖击,谓之鞭;两面同击谓之双;以杖暂击,俾作摇声,谓之摇。唐乐c乡乐并用之。”

    但舞台上这面鼓明显不同于时下的鼓,首先是大,几乎是常见的鼓的十倍,其次是鼓声,沉而不闷,穿透力极强,一记一记的似乎直接敲在心坎上,叫人心旌荡漾,无法安然就座。

    鼓点急促,如万马奔腾,蓦然间,一道身影腾身跃上舞台,浮影乍现。

    这条人影在舞台上闪转腾挪,飘忽不定,翩若惊鸿宛如骄龙,手中剑器带起一道道亮光,舞到最疾处,唯见剑光在空中如一帧帧影像闪现。所谓快到极致时间静止,大抵如是了。

    鼓声逐渐轻缓,那道身影也随之慢了下来,众人这才看清那人影正是公孙大娘。先前灯光短暂的黯沉期间,她已换了一套装束,褪去了之前弹箜篌时的白衣,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