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六)(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咸亨四年定州“品花大会”质量远胜往前,各州选派的头牌清倌人个个色艺不俗,而且选唱的诗歌多为新作,其中既有王子安这等文坛大家,也有苏仲英c李巨山这般后起之秀,更有崔如英这位谪仙人的参与,看点十足,场面劲爆。

    首日赛事,“明月楼”主会场压轴登场的是公孙大娘。

    亥时三刻,公孙大娘在翘首以盼中亮相,真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随着司仪高声唱道“下面有请公孙大娘”,一女款款登台,只见她——双眸似水,却带着淡淡的冰冷,似乎能看透一切,十指纤纤,肤如凝脂,雪白中透着粉红,似乎能拧出水来,一双朱唇,语笑若嫣然,一举一动都似在舞蹈,长发直垂脚踝,解下头发,青丝随风舞动,发出清香,腰肢纤细,四肢纤长,有仙子般脱俗气质,着一袭白衣委地,上锈蝴蝶暗纹,一头青丝用蝴蝶流苏浅浅倌起,额间一夜明珠雕成的蝴蝶,散出淡淡光芒,峨眉淡扫,面上不施粉黛,却仍然掩不住绝色容颜,颈间一水晶项链,愈发称得锁骨清冽,腕上白玉镯衬出如雪肌肤,脚上一双鎏金鞋用宝石装饰着,美目流转,恍若黑暗中丢失了呼吸的苍白蝴蝶,神情淡漠,恍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如同烟花般飘渺虚无而绚烂。

    她唇边的那抹笑,若有若无,清冷如泉,仿如坠入人间的仙子般不食人间烟火,又似在讥讽凡尘的喧嚣倾轧,乃是对红尘俗世的冷眼旁观与不屑一顾。这种脱俗的气质,与生俱来无法模仿,装是装不出来的。

    在全场数百名观众的注视下,她闲庭信步的走到场中央放置的绣墩坐下,双手抚触身前的乐器,似是在酝酿什么。

    那是一具竖箜篌,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几种乐器之一。

    箜篌,源远流长。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有卧c竖两种类型。远在春秋战国之初,楚国就已经有与琴c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刘向《世本·作篇》有:“空侯,空国侯所造”和“空侯,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的记载。刘熙《释名》所载也与《世本》相同。空侯为商代纣王的乐官“师延所作”,“出于濮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空侯,谨按《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祷祠太一c后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史记·封禅书》中则有:“(武帝)塞南越c祷祠太一c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始。”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它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拨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国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在隋唐盛世还东传倭国。

    早在东汉之时,竖箜篌就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由波斯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一带。长孙无忌等撰《隋书·音乐志》中载:“今曲项琵琶c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旧器。”竖箜篌在隋唐两代宫廷的九c十部乐里,用于西凉c龟兹c疏勒c高昌诸乐以及高丽(朝鲜)乐中,唐俗乐里也用它。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捩迟初挑吹,弄急时催舞。钏响逐弦鸣,衫回半障柱。欲知心不平,君看黛眉聚。”

    崔如英是个民族主义者,箜篌虽然算不得是正宗的本土民族乐器,但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曾留下过浓墨重彩,可惜的是千年后却湮没于历史长河,着实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既然公孙大娘请了他策划此次表演曲目,他自是要借机“自私”一回的,第一场便选用箜篌作为伴奏乐器,倒是也能完美体现他那首诗作。

    “铮铮”声起,如从透明的水上发出,连水面也在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