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五章 吴三桂催粮(第1/3页)  明月化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天后,紫禁城勤政殿里。关于是否下诏调洪承畴大军北上事宜,崇祯皇帝召集内阁大臣c六部尚书c几位领兵将领以及都督府的几位国公议事。

    崇祯先是向都督府的左都督英国公张之极,问了九门防备事务,再问了兵部的军械武备和户部的钱粮。京城六万守军加二万八千边关骑兵,其兵器甲盾倒还齐全;但是户部的官仓存量不多了。

    原本只能坚持到秋收七月的官粮,现在由于多了二近三万的骑兵,人吃马嚼之下,保守只能坚持的六月二十!至于民间的百姓的口粮问题,就自然是被大殿里的公卿们忽略。

    崇祯也是私下里听杨嗣昌说起,才知道把机动性的骑兵调入城内是一件不当之举。如果骑兵在外游弋,则可以分担京城的粮草紧张问题,同时可以牵制敌军的兵力。那时候,被吓怕的崇祯是听不进去的,现在崇祯后悔了,他又放不下这个脸面。所以,户部提起粮食这事,别人都不敢插嘴。

    “既然京城粮食吃紧,朕的意思是调洪承畴大军北上与建奴兵马决战。必要之时,京城的大军也可以内外夹击,以势败敌。众卿家以为如何?”,崇祯提起这当前最重要的一个决策问题。

    吴三桂和曹文诏很想站出来说话,但是都没有动。因为杨嗣昌之前私议时交待他们:曹文诏与洪大人私交过密,吴总兵也边关重众将,此时出言助力洪大人会适得其反。而是事先商量好的杨嗣昌出面,说道:“陛下,臣建议暂缓调洪承畴大军北上。因为现在的时间拖得越久,对我大明有利,湖广的熊文灿四万勤王兵马还有五天可以到衡水,南京的三万勤王还有十天到衡水。到时,各方合计共十九万兵马,合并演练后,再以优势兵力与建奴决战,则胜算更大!”。

    蒋德璟此时站了出来,说道:“十天之后就是五月初五,如果清兵采用拖延计策再拖延一个月,京城的粮草就耗尽。到时后果不堪其忧!洪承畴的大军为何不能先行迎战?”。

    杨嗣昌反驳道:“朝廷大军多以步兵为主,如果贸然分兵分路行军,会被建奴的骑兵各个击破。当年的萨尔许之战,杨镐不就这样兵败的吗?陛下,臣谏言以稳妥为主,等大军会集磨合后,再进兵迎战为宜”。

    崇祯又问英国公张之极,张之极继承爵位后一直挂着左都督的虚名,既没有带过兵又没有主持过军务,哪能给出什么中肯的建议。其他功勋大臣如成国公朱纯臣,也回答不上来。

    崇祯犹豫之余把头转向首辅杨景辰,问道:“首辅如何看待?”。

    杨景辰走了出来,向崇祯行礼后说道:“皇上,臣谏言可诏令洪承畴大军最迟不能迟于五月二十五出兵!”。

    崇祯有点不解,问道:“此议,有何说法?”

    杨景辰说道:“此战,大明许胜不许败,经不起再次挫折,故臣赞同杨嗣昌的建议。但也不能太晚,如果晚了,不但京城官粮告急,就连民间也会乱了,只有赶在六月十五前将建奴击败或者击退,。北直隶的夏粮还能收割几成,以弥补粮食应急。如果夏粮无人收割,即便今年的江南秋粮押送京城,京城和直隶也会乱了。闹不好会出民变!而且,九边要塞的粮食也要供给一分部”。

    崇祯这才吸了口气凉气,他这两个月老想着京城的危机,但是地方和边塞的情况没人提起,他一时间也忘记了。此时,他又想起前两天向王承恩关于东厂方面的情报,王承恩说起那句话:外面都说洪承畴大人凡是都是谋而后动,不打没把握的战。

    权衡之下,崇祯说道:“首辅所言极是,就下诏派人传旨,令洪承畴截止各路勤王大军在五月二十五前北上!”。

    杨景辰默默的回到自己位置上,并将眼神不经意间的扫过杨嗣昌和曹文诏两人,心里默默说道:老夫只能帮你们到这个份上了,剩下就靠你们了。实际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