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5 章(第1/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日。

    逊帝溥仪接到落款王国维的这份“遗折”后,大为震惊和感动,立即“降谕”对王国维的忠贞予以嘉奖:

    谕:南书房行走五品衔王国维,学问博通,躬行廉谨,由诸生经朕特加拔擢,供职南斋。因值播迁,留京讲学,尚不时来津召对,依恋出于至诚。遽览遗章,竟自沉渊而逝,孤忠耿耿,伸恻朕怀。著加恩予谥忠悫,派贝子溥即日前往奠,赏给陀罗经被,并赏银贰千圆治丧,由留京办事处发给,以示朕悯惜贞臣之至意。钦此。

    关于逊帝溥仪的这道“谕旨”,是由罗振玉于同年6月6日即王国维蹈湖自尽后第四天来到北京“宣诏”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所谓王国维的“遗折”和逊帝溥仪的这道“谕旨”,人们再联想到王国维当年欣喜雀跃地“奉诏”出任逊清“南书房行走”一职,遂使王国维之死顺理成章地有了“殉清”一说。当时,由于世人还不清楚溥仪这道“谕旨”出笼的内幕,更不知道还有所谓王国维的“遗折”,当然如果人们知道了王国维临终前还有这样一份“遗折”的话,那将更成为他蹈湖自尽属于“殉清”一说的铁证。

    好在,后来溥仪在罗振玉死后出版的那本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对罗振玉以凄楚哀怨语气伪造所谓王国维“遗折”一事进行了解密,否则王国维之死属于“殉清”一说将永远也难以说清。对此,溥仪在自传中说:“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确实,溥仪在“不知不觉”中与罗振玉“合作”完成的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即便是后世也对研究王国维死因起到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另外,关于王国维“殉清”一说,还因为其脑后那条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小辫子,也多多少少地为“殉清”论者提供了嚼舌的根由。不过,了解王国维的人却并不以为然,特别是被王国维引为知己的陈寅恪和吴宓两位先生更有着精深的解释。他们一致认为,王国维脑后的那条辫子,只是传统文化人的个xìng使然,绝对不是什么外人流传的不忘前清小朝廷的标记。同时,陈寅恪和吴宓两位先生还一致认为,王国维的死是自殉于传统文化,而非外人所揣测的“殉清”等原因。关于这一点,人们可以从王国维自沉两年后树立在清华园内由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碑铭中领会出。全文照录这一碑铭,不为别的,除了供关注王国维者研究之外,还因这一碑铭曾一度被有关人等所回避。碑铭全文如下: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从这一碑铭中,陈寅恪先生不仅否定了王国维自沉昆明湖是“殉清”或其他等外界传说等原因之外,还着重阐明了王国维之死是“独立自由之意志”的缘故。这,也许应该是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真正原因。

    附录一:王忠悫公遗书序

    初集告竣,乃序其端曰:公平生学术之递迁,予既于《观堂集林序》及公传中详言之矣,而于公观世之识未之及也。乃摘其论古今政学疏为公别传,而尚有未尽,今更举数事。方公游学日本时,革命之说大昌,予移书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