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1/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写字人,又奚为哉!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为王国维能够在困境中的坚持叫好,因为正是在其坚持下终于迎来他生活的扶助者、事业的提携者和学术研究的引路人罗振玉。

    第五章

    结识罗振玉

    记得一位作家说:结jiāo什么样的朋友,就意味着选择怎样的人生。王国维到《时务报》馆就职后,先是与他极为仰慕的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失之jiāo臂,后与维新改革理论家欧榘甲短暂相jiāo,接着就是和中国近代又一位学术大师罗振玉相识,从而开启了他生活和学术研究的新路程。值得思考的是,作为王国维的“顾主”汪康年弟兄俩,虽然在此期间与王国维朝夕相处,却未能成为他学术上的同道或生活中的朋友,这不能不说是王国维个xìng使然,也是汪氏兄弟不善辨识纳才之必然,更是王国维结jiāo朋友的一种明智选择。

    在《时务报》馆备感郁闷和压抑的王国维,对追求新学的热情则丝毫不减。为了实现其新学救国的梦想,王国维刚到上海“谋生”时就得知,与《时务报》馆比邻的新马路梅福里开设有一家专门教习日语的东文学社,且正在招生,开学在即。于是,倾心新学的王国维在征得汪氏兄弟同意后,得以进入东文学社“每日学三点钟”。如果说王国维在16岁时主动购买前四史是他国学读书之始的话,那么21岁进入《时务报》馆特别是就读东文学社则是他全面接受外来文化养分的开端。那么,东文学社是怎样一所学校,它随后给王国维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开办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3月18日的东文学社,是罗振玉在上海成立学农社的一个附属机构,是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一所专门学校。那么,罗振玉又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成立学农社并创办东文学社呢?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江苏淮安的罗振玉,rǔ名玉麟,初名宝钰,后改振钰字式如,又改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号贞松老人,因其祖籍在浙江上虞永丰乡,遂自称永丰乡人。罗振玉,这位对王国维人生事业具有重大影响的东文学社创办者,其青少年经历与王国维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自幼体弱多病,16岁以全县第七名考中秀才,但他同样不喜欢“时文绳墨”,偏对金石文史极为痴迷,乡试不第后遂绝意科举,后来也曾当过私塾先生,中日甲午海战后向心西学,渴望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来强国富民……与王国维所不同的是,罗振玉年长王国维11岁且早在其17岁时就因校订《金石萃编》而为时人所称道,随后又以考证精审的诸多著作受到国内学界一些巨擘的垂青,诸如他的《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眼学偶得》、《五史校议》、《面城精舍集文甲乙编》等等,特别是《存拙斋札疏》不仅得到当时学界鸿儒汪士铎亲为之作跋,而且还被当年王国维“条驳”的俞樾老先生摘录其中精妙之语编入自己的《茶香室笔记》中,遂成为当时中国文坛一段趣闻佳话。当然,罗振玉与王国维在xìng情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诸如罗振玉善于与人jiāo往,人际关系畅达,懂得如何借助外力来实现其远大理想,并敢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从而才有了他自酬资金到上海创办学农社、《农学报》和东文学社等,也才有了王国维就读东文学社与其结识的这一历史机缘。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罗振玉痛感中日甲午海战所反映出中国贫弱之现状,又在康、梁“公车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的激励下,积极联络诸多友人准备在淮安创办“淮安西学书院”,意在培养西学人才以振兴中国。后来,罗振玉这一设想因为未能得到地方当局的支持而流产,但他向心西方的志向并没有气馁或改变,而是于第二年前往上海创办了学农社。罗振玉之所以如此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