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1/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参加县试中考中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在杭州乡试中中举人第二名,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京城殿试中以一甲第三名进士获探花及第,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应试经济特科名列第一,出任四川副主考。民国年间,俞陛云担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后移居北京参与编修清史。卢沟桥事变后,俞陛云保持民族气节,坚决拒绝日伪之请,闭门著述立说,以课子自娱,著有《小竹里馆吟草》、《蜀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和《乐静词》等。例如,俞陛云之子、俞樾之曾孙俞平伯,更是现今国人所熟知的红学大家,其实他不仅在红学研究上有创见xìng建树,而且在旧体诗词、散文和新诗创作上都有着卓越成就,堪称一代学术和文学大家。像这样显赫的学术世家,王国维竟然如此“率直”地直面批驳,想来实在需要非凡的治学勇气,当然本身也确实需要拥有不同凡俗的学术见解,否则“徒自取妄”就是难免的事了。

    不过,从王国维年仅18岁就敢于“条驳”学术权威一事而言,他这时还处在无所忧虑的年龄段,即便两年后结婚chéng rén时他也没有脱离过父亲的教养,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2月北上上海谋生他才真正感受到人生百味,而其中的郁闷和烦忧竟占据了大部。这不能不使王国维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新的认知。当然,促使王国维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层思考的,还有那个激dàng多变时代的思想狂飙,这是王国维追求新学、探索新思想而决意到上海“谋生”的内在因素。而王国维的这种追求和探索,注定他一生都要生活在信念的炼狱里,但经过这一炼狱之后他又注定要涅再生,从而实现他短暂一生的辉煌燃烧。确实,王国维人生那短短五十个春秋里,他一直在为学术生命和信仰而积极主动地燃烧着,而点燃他学术生命烈火的,应该是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以及担任该报主笔和旗手的另一位学术巨子梁启超。所以,要想解析王国维璀璨的学术生命历程,不能不从他到上海《时务报》“谋生”开始,不能不从他那激扬但也多舛的青春岁月开始。

    第二部分

    青春多舛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是因为他还未品尝到成长过程中的苦痛与责任,就如庄稼拔节生长一样。这时的王国维虽然已经成婚,但他还没有独自涉足社会的经历,所以挫折苦闷在所难免,何况他还是一位不善于世俗jiāo际的纯粹学人呢。不过,青春多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避免,也不必避免,因为这种社会现象或规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不论你是普通常人还是显赫权贵,包括像王国维这样的学术大师也不例外。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青春多舛有时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更容易使人对社会、人生和命运产生某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选择属于自己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或生活情趣吗?

    第四章

    “时务”谋生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2月13日,春节喜庆的气氛依然流淌在浙江海宁的街巷间,虽然气温还是江南这个季节典型而惯有的湿冷,但是王乃誉父子则打点行装要出门了。为了海宁王氏家族的希望和儿子王国维的前途,父亲王乃誉懂得应该放手让儿子到社会上去闯dàng、历练,特别是他在心里认可王国维绝意科场属于明智之举后,更加明晰儿子的前程在学术而非科举的道理。不过,许多时候明白一种道理不易,而按照这种道理去行事则更难,就如父亲王乃誉之于儿子王国维北上上海追求新学一样。当然,父亲王乃誉不放心儿子独自北上上海“谋生”,主要考虑的这毕竟是王国维第一次前往大上海,第一次将独自面对社会和生活风雨,这怎能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