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1/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院,是出现于唐宋至明清时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也是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和专门研究学问的场所。宋朝时,中国有四大书院闻名遐迩,那就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到了王国维时代,虽然杭州的崇文书院没有以上四大书院知名,但起码是读书人进军科场的便捷之阶。不过,对“时文绳墨”渐失兴致的王国维,对崇文书院主要教授八股文的传习同样没什么兴趣,再加上崇文书院各项费用开支较大等原因,不久他便离开杭州崇文书院回到海宁。当然,因为王国维已经有了崇文书院生员的进身之阶,父亲王乃誉还是希望他通过科举谋取功名,因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逢三年一次的乡试之年。不过,这一年实在是大清帝国的多事之秋,而“多事”则缘于一场战争中日甲午之战。

    这一年,时值甲午,故与大清帝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国所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被中国历史家们称之为“甲午战争”或“甲午海战”。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我们无须多说,但结果却不能不提,那就是号称世界海军第三强的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这个表象结果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全国上下要求变法图强的呼声日益高涨,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在士子们心中广受接纳。而对王国维父子来说,他们虽然失去了一次参加乡试的机会,但也使他们在当地成为喜谈新学的新潮人物。

    回到海宁的王国维,一边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一边充任几家私塾先生,以便获取微薄薪水补贴家用。是的,自从父亲王乃誉辞掉幕僚工作之后,家中除了正常日用及王国维与王国华兄弟俩读书等开销外,姐姐王蕴玉出嫁时也使王家花了一笔嫁妆钱,这不由让父亲王乃誉感到家庭经济的支绌。不过,更让父亲王乃誉感到伤神的是,儿子王国维因为热衷新学而对科举毫无兴趣,又因当时国中掀起留学热潮,使王国维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像富家子弟那样到国外留学,可由于家境不济而难以如愿,遂心情郁闷不思私塾教职。对于儿子王国维的这种心境,父亲王乃誉既感到担忧又很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要求儿子走科举之路的最初想法。

    为了缓解王国维的苦闷心情,父亲王乃誉决定为儿子选择一门亲事。于是,父亲王乃誉“将□熙门之产售去”,换得一千余元以作王国维结婚所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11月28日,这是王国维与同邑商户莫寅生之女莫氏的大婚之日,这年王国维年已20,当时应该属于晚婚之龄,而如果在今天则无疑属于早婚。当然,早婚、晚婚或是否由父母安排儿女之婚姻,并不是男女婚姻幸福与否之根本,例如王国维。不过,早婚赞成者认为,早解决婚姻之事可以不妨碍发展事业;而晚婚提倡者则以为,年轻不懂爱情更不懂婚姻;至于是由父母安排还是自由恋爱结婚,同样不能保证婚姻不出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是古今同理。无论如何,王国维的婚姻却很幸福美满,不仅夫妻俩人婚后琴瑟和鸣,莫氏还先后为王家生育了三个儿子,这使海宁王氏子嗣不旺的现象彻底改观。其实,王国维与莫氏大婚前曾与本邑朱菊庭家联姻,只因朱家女儿未过门就去世了。这是chā话。

    婚后,王国维一边在同乡陈汝桢(字枚肃)家充任私塾先生,一边按照父亲意愿准备参加来年的乡试。这样的日子过了近一年后,王国维在父亲的催迫下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9月再次来到杭州参加乡试。而随着这次乡试的不第,王国维从此便彻底断绝科举念头,转而开始了他极为辉煌但也颇为艰难的独学之路。

    王国维之所以断绝科举念头,除了他从内心不喜欢科举时文这一内在原因外,还不能不提到当时国内政治局势和新学之兴起这两个外在因素的影响。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学兴起同样是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