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3/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说明。自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王沆定居浙江海宁后,传至王国维高祖王建臣时已是第二十九代。王建臣生有三子,分别是王淮、王溶和王瀚,长子王淮子嗣较为兴旺,次子王溶与三子王瀚均为单传,其中王溶生子王嗣铎、王瀚生子王嗣旦。而王嗣铎由于没有子嗣,故王嗣旦所生独子王乃誉便兼祧这两家,也就是说王乃誉称王嗣铎为父亲,称王嗣旦为本生父亲。之所以在此说明,是因为世面上一些关于王国维的文章中,在谈到王家为躲避战火逃亡到上海期间王国维的曾祖父王瀚与本生祖父王嗣旦相继亡故,以及王国维在11岁时祖父王嗣铎病故时,往往语焉不详,含糊其词,使读者颇费思量,故不得不特别予以提出,以免讹传再生。

    从以上对王国维父祖世系的简短表述,留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王国维的曾祖父和本生祖父是在异地上海亡故的。而之所以如此,就不能不提及上面所说的那场战争给海宁王家所带来的厄运了。确实,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在浙江海宁的那场决战,不仅是海宁这座富庶古城的厄运,也是祖居海宁长达三十世王家的一场厄运。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摧垮清军江南大营之后,迅速挥师投入到浙江战场,与清军在钱塘江一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眼看战火已经迫近海宁,王国维的曾祖父王瀚不得不带领儿子王嗣旦与年仅13岁的孙子王乃誉背井离乡,离开世居的浙江海宁前往上海避祸。而在物价极为昂贵的大上海,举目无亲的安化王后裔王瀚祖孙三代,因为是自南宋灭亡以后“世为农商”,使这个并不富裕的“中产之家”很快就陷入了困窘之中。不久,王国维的曾祖父王瀚与本生祖父王嗣旦相继亡故,只留下孤贫无依的少年王乃誉。一贫如洗的孤儿王乃誉,因为无力安葬祖父与本生父亲的尸首,不得不“号呼吁,丐于亲故以敛”。随后,孤儿王乃誉只能背起铺盖卷,辗转于上海的茶叶店或油漆铺等杂货店铺以帮工谋生。多年一事无成后,王乃誉又随一海宁籍杂货铺老板搬迁回了海宁县的硖石镇,依然帮助该老板打理杂货铺里的生意。再后来,王乃誉应一位时任江苏省溧阳县县令的亲戚邀约,出任该县县令的幕僚,从而才开始步入家境渐趋殷实的小康之路。

    请读者注意“家境渐趋殷实”一说,也就是说王乃誉在使王家进入小康之家时还要经历一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王乃誉虽然已经迎娶凌氏为妻,后又生有一女王蕴玉,并要赡养须发花白的兼祧父亲王嗣铎,但他依然需要别离家人到外乡去谋事谋生。特别是王国维出生两年后凌氏中道而逝时,王乃誉同样不得不将年幼的长女王蕴玉和牙牙学语的长子王国维托付给亲友照管,自己独自前往江苏省溧阳县任职。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七八年后,王乃誉虽然续娶了海宁本乡叶砚耕先生之女为妻,也将双仁巷的王家老宅翻盖一新,但他还是一个没有品阶的江苏省溧阳县县衙幕僚,还是不能居家静心地赡养老人、抚爱娇妻和教养子女,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殷实美满的小康之家。

    不过,王乃誉依然在幕僚这个岗位上坚持不懈地奋斗着,他明白自家距离小康之家已经近在咫尺。果然,王乃誉通过自己近20年的个人奋斗,终于在他四十不惑之前一年举家搬迁到新建在周家兜的一座宽敞宅院里(现海宁王国维故居所在地),实现了他的小康之梦。然而,就在王乃誉正处在事业巅峰和人生黄金阶段时,他兼祧父亲王嗣铎不幸病故。料理完兼祧父亲王嗣铎的丧事,王乃誉独自站在空dàngdàng的庭院里,望着这时身怀六甲的妻子凌氏、年已20仍待嫁阁中的长女王蕴玉和一向体格羸弱的长子王国维,他不能不慎重考虑这个家庭的何去何从。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乃誉显然非常明了自己在前程仕途上的无望,也很清楚这个急需他支撑的家庭之现状。于是,王乃誉以“丁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