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光)、咸(丰)、同(治)则海宁张叔未(廷济)、海宁蒋生沐(光煦)颇以校勘名。光绪间有海宁李壬叔(善兰)精算学,译西籍,徐文定后一人也。最近则余杭章太炎(炳麟)治声音训诂之学,精核突过前人,学佛典亦有所发明。
毫无疑问,梁启超以上所列举的海宁籍前哲先贤不能不对王国维走上学术之路产生影响。而如果具体到浙江海宁籍有哪些前哲先贤对后来王国维在哪些学术领域的研究产生过直接影响的话,同样可以举例如下:如独自完成编年体明史巨著《国榷》的史学大家谈迁,堪称王国维清寒治史研究的楷模;如编撰有《古名家杂剧》和《古今乐考》的明代戏曲大家陈与郊,无疑是王国维后来从事戏曲研究并写出《宋元戏曲考》的先导;如著有《阅读红楼梦随笔》而开红学研究之先河的周春,自然成为王国维后来写《红楼梦评论》的引路人;如清代藏书大家吴骞、康雍两朝重臣文渊阁大学士陈“阁老”(元龙)和著有《敬业堂诗集》的查慎行,以及明朝末年与海宁相邻的绍兴籍思想家刘宗周等等,无不使身为海宁人的王国维引以为豪,并珍视为自己走上学术道路的治学典范。
如果说家学渊源与地缘学养对王国维品xìng的养成及后来人生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话,那么当朝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在海宁并严重波及王氏家族时,就不可能不对王国维忧世xìng情的养成有着难以磨灭的印痕了。前文曾罗列王国维所处时代的诸多“世变”,那将留待下文分别予以细述,在此仅就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海宁及世居海宁王氏家族所产生的深重影响进行扫描透视,以便人们进一步对少年王国维竟怀有忧世之心的认知。
道光三十年,bào发于广西桂平金田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其不可阻挡的声势迅速分割了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且占有的江浙富庶之地无疑是全国极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位于杭嘉湖腹地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浙江海宁,不仅是内陆杭嘉湖漕运的枢纽中心,也是贯穿钱塘江南北两岸极其重要的jiāo通要道,当然也是太平天国政权的经济命脉与物资大本营。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政府为了彻底击败并剿灭太平军,调集重兵对浙江杭州与海宁等地进行了重点进攻。在极其惨烈而反复的争夺战中,海宁作为双方争夺的一线焦点,两军相持达四个多月之久。最后,清军在对海宁城外围据点进行毁灭xìng扫dàng之后,死守海宁的太平军将领蔡元隆因弹尽粮绝不得不弃城而降。而这时,海宁城内已是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昔日繁华富庶之地竟然变成了一片废墟。据曹树基与李玉尚在《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一文中记述:“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浙江大约有人口3127万,战争之后,全省人口只剩1497万,排除温州府的人口增长不计,浙江各府人口损失1636万,损失比例约为52%。”浙江全省平均情况如此,作为兵祸中心的海宁自然要比此更甚。
对此,二十多年后当年仅10岁的王国维随家搬迁新居周家兜路过当年海宁城最繁华地段的陆家牌楼时,后人为王国维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记忆:“这次搬家使王国维看到了西门外无一人影的瓦砾废墟,好奇的询问,从老人家口中知道了战斗的经过,使其心头笼罩上战争的yīn影恐惧的压抑。”
不过,王国维这“恐惧的压抑”毕竟来自于战后二十多年残迹的表象及别人转述,而作为亲身经历者王国维的父祖们自然要比他记忆深刻得多。正因如此,这场战争对王家的摧残一直延伸到了王国维出生以后,这又不能不对少年王国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当然,这也正是王国维生于忧患之家最贴近的诠释。如此,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场战火给王家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厄运。
在简述王家遭遇这场厄运之前,有必要对王国维父祖辈的世系情况予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