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1/4页)  性格企业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黑白家电霸主的梦想,跑到四川绵阳去找倪润峰和赵勇,企图说服他们把长虹卖给自己。但那个晚上,他卖科龙的第一个电话打给的却是赵勇。“科龙是格林柯尔系的灵魂,没有了科龙,我只是一个三流的企业家了!”顾雏军眼圈开始发红。

    但即使崩溃,顾雏军仍然拒绝任何反思。

    顾雏军有三样东西很难改变:吊带裤、大号眼镜框和他的倔脾气。

    2005年7月19日中午的酷暑中,顾雏军穿着一身严实的深蓝色西装,出现在北京一家酒楼。他领着几个朋友,穿过幽暗的旋转楼梯来到二楼的包厢。包厢的名字有点意思:“点江山”、“定乾坤”、“主沉浮”……这是顾雏军常来的地方。

    那天他推开的是“主沉浮”包厢。这可能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巧合在数年时间内,顾雏军以一种“指点江山”的气概,在国内一口气并购了十数家家电和汽车企业,并一度成为“一言定乾坤”的行业霸主。但在今天,他已经被抛到风口浪尖,无法再主宰自己的沉浮。

    而在5天之前的2005年7月14日下午,我们与顾雏军还有一次偶遇。坐在贵宾楼三层的咖啡厅内,望着窗外长安街的车水马龙,顾雏军情绪低沉,我们分明能看到,痛苦和沮丧在他的脸上一寸一寸地扩散,并最终瓦解了他眼里的凌厉和自信,一头花白的头发显得愈发刺眼。他几次强行关掉桌上的录音机,坚持不能接受采访。他甚至摇着手对摄影记者说:“你别拍了,我今天这落魄相,岂不和现在科龙的形象一样了?”

    记者在4年时间内,曾与他有过数次晤面。巧合的是,每次见面时,他都正高悬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第一次是在2001年底,媒体把顾雏军的“顾氏循环理论”批得一无是处,但他不屑一顾地说:“没人可以说三道四。”第二次是在2004年10月,他已经变成侵吞国有资产的“典型代表”,面对种种非议时他觉得不可思议:“我做企业,干卿何事。”而这一次见面,他口里反复念叨的是科龙三年内做到的四个指标:销售收入从43亿到85亿,出口从6700万美元到4.17亿美元,税收从2.1亿到5.6亿,雇员从2万人到3.5万人。他数次从沉痛中抬起头来反问:“我把企业做得这么大,我到底错在哪里?”但对当前许多敏感问题,顾雏军仍守口如瓶,他强调说:“我正在接受调查,现在不能说话。”

    末路英雄(2)

    吊带裤是顾雏军接受西方观念熏陶的结果,大号眼镜框则是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接受旧式传统教育的遗留物,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却害苦了他。在中国这个人脉社会里,他没有扎好根基,却胆敢以自己的理论对抗所有的非议。

    3个小时后,酒楼其他的客人早已纷纷离去,包厢外长长的走廊显得寂静而空dàng。顾雏军也起身告辞,消失在楼梯口的背影显得孤单而沉重。陪同人员解释,他马上要飞到“想买科龙的那个企业所在的城市去了”。他接着说:“等顾总卖了科龙,他会还清所有的借款,不欠国家一分钱的,然后他可能去国外某所大学做教授。”顾雏军本人曾希望,自己和科龙的经历以后能够成为中国企业的经典案例,让大家都来讨论民营企业家生存环境的问题。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从上海飞回北京,在首都机场被广东省公安人员因涉嫌经济犯罪,带回广东接受审查。据说在此前一天,就收购顾雏军所持有科龙股份一事,来自长虹和海信的尽职调查人员已到达广东科龙。

    有人说:“所谓枭雄,是那些在前进路上过早倒下的英雄;所谓英雄,是那些达到目的后抹去了身后痕迹的枭雄。”也许事情与顾雏军本人的意愿完全相反会有人相信他曾经有过的“英雄梦”吗?也好,撒开这一切以后,顾雏军有时间去好好想想这些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