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2/4页)  性格企业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立案调查

    “任何企业三个月不贷一分钱,它必死无疑。”

    屋漏偏遭连夜雨。自从2005年5月5日科龙电器接到证监会立案调查的通知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各大银行马上只收不贷,供应商压缩甚至不再供货,代理经销商开始变得分外谨慎,三个独董一起辞职,后来又有两个律师和一个会计师站出来企图通过收集投票权从而罢免顾雏军董事的职务……

    面对上述敏感问题,顾雏军一脸的无辜和痛苦。但他对这些问题显然有所忌惮,他说:“现在证监会正在进行调查,这个时候对科龙发表意见岂不是找死?”随行的工作人员透露,其实立案调查之前还是有一些预兆的去年7、8月份,国家审计署来审,审完了以为没事就过了;后来又有广东证监会稽查局的一个巡查,也没太当回事。他介绍,这些审查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下促成的,那就是因为德隆事件引起了有关部门对“一托多”公司的关注,加上“郎顾之争”,从而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么科龙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如果有,问题有多大?但据知情人介绍,这次证监会的确抓住了科龙的一些“把柄”:江西科龙存在着挪用资金的犯规现象,并且尚有5700万未补上。而新闻发言人解释,这是江西科龙一个年轻的负责人干的,他原来是江西格林柯尔的董事,先后拆借和挪用了26个亿,但有好多款项都是用了以后马上又还上了,其实与格林柯尔总部的关系不大,但他的行为拖累了整个公司。而这5700万,差点让顾雏军“栽了进去”挪用资金的是江西格林柯尔,这是顾雏军的私人公司,所以曾一度被指责为侵占。幸亏有关部门最终认定犯罪事实不够充分。

    顾雏军对此进行了辩解:“上市公司没有毛病那是假的,只要查,多少都有问题。在现有的体制下,一个民营企业想发展壮大,按照常规、中规中矩地去做事的话,一个是你做不到,其次是可能机会就没了。我急于想做成做大一些事情,可能做了一些法律边缘的事,这实际上是逼出来的,我的初衷不是想玩资本,我并没有拿一分钱回家。你想做大,有时是回避不了资本运作的。”

    末路英雄(3)

    但对立案调查之事,有传言说背后有竞争对手在推动此事。但据接近顾雏军的人透露,他对此事一直态度强硬。他说:“现在可能所有的人都很失望自己会很失望,因为一心想做事,却这么垮了;媒体会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对手会很失望,因为他们拿不到科龙公司,我绝不会卖给他们。”

    正是因为这种似乎固执的自信,顾雏军刚开始对证监会的立案调查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紧接着各大银行开始只收不贷,让他慌了手脚。他感叹道:“任何企业,只要你三个月不给它贷一分钱,它必死无疑。”他介绍道,其实科龙的品牌、渠道、市场等一切正常,如果目前有8个亿左右的贷款,还是能够让科龙起死回生的。顾雏军已经搭建起一个平台,可能还要三五年才能形成有效的回馈,但突然一刀斩了过来,马上就腰折了。顾雏军一直希望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护机制,让企业在接受调查时仍能维持正常的运作。

    对几天前两个律师和一个会计师企图收集投票权准备罢免顾雏军董事资格一事,他斥之为“很无聊、很无知”。顾雏军说:“我们了解到,这个人很聪明,他在适当的时候找了一个适当的点,做出了可能对他自己产生最大效益的事情,但我们不想帮他们炒作这件事。”他对此很是不屑一顾:“把科龙送给他他都不敢要。”

    顾雏军受到外界质疑最多的,是玩弄会计手段,对报表“动手动脚”,所以招致审计所的保留意见。对此顾雏军解释道:“我正式入主科龙是2002年1月7日。2001年安达信出具了保留意见,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