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1/4页)  朝鲜战争揭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会堂为即将回国的苏联专家举行了告别宴会,并巡回各桌,向每一位专家祝了酒,对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回顾了中苏两党、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动情地说:"我们分开了,但相信两国、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恒的。"在座的苏联专家深受感动,有些人还流下了眼泪。

    不过,苏联军事专家在公开场合要拘谨得多。7月31日出席建军节招待会的苏联军事专家表现与平常完全不同,"拘谨、冷淡、沉默",尽量避免谈话,很少喝酒,也不主动敬酒。8月1日晚,中方在军事博物馆举行联欢晚会,邀请苏联军事专家参加,但到会的只有20余人,其中将军只有一人,情况并不热烈。8月3日国务院再次组织友谊联欢晚会,军事专家及其夫人、小孩都全部出席,情绪稍好。但军事专家组组长П巴托夫却很少笑容,既不多说话,也不主动敬酒,宴会后不打招呼就走了。

    说到人民之间的感情,周恩来所谈绝非妄言,那确实是真挚的,动人的。尽管在政治运动中的确存在一些对苏联专家不尊重、不友好的表现,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苏联专家的感情是深厚的,态度是诚恳的,评价也是公正的。接受笔者采访的所有当事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点。很多老干部和老工人回想中苏合作时的情景,都认为"那时中苏团结一心,生产蒸蒸日上,真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啊",他们表示特别怀念那段日子。而接受凯佩尔教授采访的大多数苏联专家也同样认为"实际工作中两国关系是真诚的",他们"对中国人的工作感到满意",也欣赏中华民族的质朴风格。苏联专家撤离时的动人场面可以说明这一点。

    大连造船厂的专家撤退前,没有按照苏联政府要求的将全部图纸和资料带走,而是把正在生产制造的导弹潜艇、反潜护卫艇的所有图纸和资料都jiāo给中国技术人员,让他们尽量抄写和记录,说能留多少就留多少,能记多少就记多少,他们不想就这样把图纸、资料带走。在二○二厂负责培训中方核部件研制人员的有30多位苏联专家,他们听到撤离的消息后,很多人向中国技术人员表示,中国需要了解的东西,他们知道什么就告诉什么,能留下多少,就留下多少,绝不保留,他们把这种作法叫"挤牛nǎi"。在海军工作的许多专家临走前表示了依依惜别之情,一位曾得过列宁奖章的苏联战斗英雄还流下了眼泪,甚至有人到了火车站还把一个小纸团塞给送行的中国人员——那是中方曾向他索要的技术资料。

    第五部分 19.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苏联专家(…

    这种情况之普遍,以致国务院专门为此发出通知,对于主动提供技术资料,甚至亲自动手帮助抄录资料的苏联专家,"必须尽一切可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以免造成对他们返国后的不利情况"。《通知》要求:一、各单位不要向专家索取原来属于专家所有的技术资料、工作笔记和教材等,除非专家主动借给或送给。二、对于向专家借来的资料进行抄录或拍照时,应严格保密,注意务使资料保持原状,必须选择政治上绝对可靠的人员去做,并禁止在专家招待所内进行。三、所借资料一定要将原件按时归还,不可拖延时日,以便保护专家。四、切忌对个别专家表示出过分的热情,凡需要避嫌的地方,都不要勉强行事,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很多专家回国后还与中国朋友保持着密切联系,甚至在一些专家子女与他们的中国小朋友之间也保持着这种纯真的友谊。郭德瑜先生接受采访时激动地向笔者讲述了他与一位二机部专家的孩子沃瓦的友情:分别时他们互赠礼物,还合影留念。沃瓦回国后他们一直用中文和俄文通信,郭先生至今还珍藏着沃瓦寄来的明信片和信件,虽然现在沃瓦已经杳无音信——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