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统治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按父系氏族血 缘嫡庶之分而建立的天子、诸侯的世袭继承法。相应地产生了以维护基本的 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的宗法道德规范。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礼崩乐坏,而儒家孔孟努力维护周礼,维护宗法等 级秩序,概括总结西周以来的lún理思想,使之理论化。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 心范畴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基本特点是崇周礼、重孝悌、倡“爱人”、讲“中 庸”;教人以文、行、忠、信;实现 “智、仁、勇”三者统一,能行“恭、 宽、信、敏、惠”五者。孟子贵 “义”,宣扬“仁、义、礼,智根于心”的 xìng善论,重自我修养和气节。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lún理 思想成为中国传统lún理思想之正统。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神学目的论,把封建lún理道德神化。继承儒家重义轻 利传统,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尊卑贵贱秩序。宋明时,理学家们以继“往 圣”之 “绝学”为己任,把儒家思想推至高峰,对封建纲常lún理进行精密系 统的论证,成为极为完备的理论。他们空谈 “xìng命义理”、宣扬“存天理, 去人yù”的禁yù主义,被称之为 “新儒学”。 中国传统lún理思想从一产生就具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色彩,以 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关系为基本原则;强调亲亲,尊祖,敬宗,收族, 爱国,事君。以家庭家族为本位,重整体利益,社会责任;lún理与哲学、政 治三位一体的上层建筑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lún理思想家们内圣 外王、重义轻利的行为、价值取向, “三纲领八条目”为代表的入世思想, 传统lún理的可 “践覆”特征,使一整套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道德规范深深地 渗透到世俗生活之中,发挥重大作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lún理的几个重要特 点。 “三纲”是封建lún理体系中的根本道德规范。三纲的名词见于董仲舒的 著作,但这一思想则由来已久。《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循三纲五纪…… 乃可谓善”。 《白虎通义》讲“三纲者何谓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是“三纲”之首,要求臣对君的忠,反映君臣之 间的主从关系。宋以后走向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孝”是基 于嫡长子继承制而产生的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父为子纲”的具体 道德要求。儿子既然有继承财产和地位的权利,那么就应有孝敬父母的道德 义务。因此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 之行莫大于孝”。汉、魏、晋的统治者甚至提倡 “以孝治国”。足见“孝” 在封建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孝”的内容在西周、先秦时期,为敬养父 母之意。汉儒把 “孝”发展为“父者为子纲”。南宋演变为“天下无不是底 父母”,以至发展成“父要子亡,了不得不亡”的训条,令人毛骨悚然。“忠”、 “孝”虽是处理不同道德关系的规范,但二者联系密切,“忠”是“孝”的 延伸和推广, “孝”是“忠”的基础。由于家庭是古代社会的存在基础,而 父亲又是家庭利益的全权代表者,因此父子关系就是家庭的基本的最重要关 系。儿子对父亲决不能僭越无礼或改弦易辙,只能绝对服从,以确保家庭的 稳定和延续。实质上 “孝父”道德训条背后隐藏着个人服从家庭乃到社会的
----------------------- Page 9-----------------------
要求。 “孝父”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与忠君是直接同一的。封建社会,人们视 君为 “父母官”,忠君是孝父的扩展和推演。“忠”、“孝”都以家庭为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