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无,非真非实有” 。有是假有, 假有故空,假有不真,不真则空,谓之 “不真空”。在动静问题上,他主张 “即动而求静”,单发体用一如,即动即静,动静不异的观点。在知与不知 的问题上,他提出“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观点,认为万物自xìng空,是为“无 相”,照到 “无相”就与实际相符合成为“无知”,圣心无知,就能无所不 知,不知之知谓之一切知。在名实问题上,他认为名实无关,名实皆空。 隋唐时各佛教宗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作了自己的贡 献。天台宗宣扬 “一念三千”,建立了空、假、中三谛圆融并止观双运的修 行方法,并有 “无情有xìng”的佛xìng学说。唯识宗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 “唯识无境”的理论;把思想认识的转变(转依)看成是由迷而悟,则染而 净的修习目的。主张用 “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三相 以解释宇宙万有的xìng相。用唯识观的方法,能调察三相,达到转染 (识)成 净 (智)而成佛,宣扬“五种姓”说,认为“无姓有情”者不能成佛。禅宗 认为 “世人xìng本自净,万法在自xìng”,“万法”(宇间万有)尽是“自xìng” (人人具有真常心xìng)。一切众生皆有佛xìng,皆可“自悟”成佛。禅宗主张 不立文字,不必累生累世的修炼,推行“明心见xìng”、“一悟即至佛地”(顿 ① 《不真空说》。
----------------------- Page 61-----------------------
悟)的简易修持方法,流行日广。对李翱、周敦颐、二程、朱熹都有影响, 对陆王之学的影响犹大。 华严宗是唐代佛教重要门派,其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内容有 “四法 界”、 “六相圆融”、“十玄门”等。“法界”是包涵理(事物的本xìng,本 体)和事 (万事万物、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共有四相:事法 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认为千差万别的事物都 是理的体现,事与事之间也是相即相融的。由此提出了一多、总别、xìng相、 相即相入等一系列概念,其 “理为xìng”、“事为相”的观点对宋明理学的形 成有一定影响。华严宗还把法界归于一心,认为理和心也是一回事,事事都 是一心的产物,法藏称理事无碍的关系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教哲学的许多术语后来被广泛应用。有的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 (如“能所”)。佛教哲学的许多命题和观点对宋以来的哲学产生一定的影 响。 二、宋明理学 魏晋时期一度出现反儒思潮,隋唐时佛学昌盛。但作为像宋这样大一统 的封建专制国家而言,最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仍是儒家的纲常lún理。于是, 理学应运而生。早在中唐时期韩愈、李翱就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其毁灭纲 常而误国,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愈认为仁义道法中,道德是“虚位”, 仁义是 “定名”,实行仁义为道,内心具备仁义为德。提出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孟的道统说的xìng三品说,李翱师承韩愈,排佛尊儒。把最为推崇 的 《中庸》中的xìng命学说和佛教的心xìng思想结合起来,称为复xìng学说。他们 的思想被称之为道学,是理学的先声。 随着尊儒,批判佛、道并融其思想于儒的思潮的发展,北宋中期,以讨 论理气、心xìng问题为中心的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产生了从周 敦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