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3/4页)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可常用也”。历代训解、阐发儒家典籍之学,被称之为经学。其起源,后世 学者往往推到子夏和荀子。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 经学大盛。五经者,《剔》、《诗》、《书》、《礼》、《春秋》也。加《乐》 为六经,但 《乐》有声无书(另说亡佚)。汉代倡“孝治”,宣传宗法思想、 贵族子弟先授 《论语》、《孝经》,与五经合称七经。唐代以科举取士,在  “明经”科中,有“三礼”(《周》、《仪礼》、《礼记》),是《礼经》 一分为三;“三传”《左传》、《公羊传》、《 梁传》)是阐释春秋经的  “传”升格为“经”。连同《易》、《书》、《诗》为九经。唐文宗时把《孝 经》、 《论语》、《尔雅》列入,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西汉董仲舒用yīn阳五行解释 《春秋公羊传》,开创了今文经学。其经用 当时通行的文字 (隶书)记录,大都没有先秦古文旧本,由战国以来师徒父 子相传,为汉时之官学。今文经学认为孔子删定六经,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 想。六经是治国之法典,所以今义经师为经书作章句,服从当时政治统治的

    ----------------------- Page 59-----------------------

    需要而着重发挥经文的 “微言大义”,尤其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东汉何休   是今文经学集大成者,所撰《春秋公羊解诂》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   西汉中叶以后,今文经学一度衰微,清代中叶再次兴盛。       西汉末经学另一派别为古文经学,其经典为秦时藏匿或散佚于民间的,   用先秦 “古籀文字”写成的儒家典籍。古文经学对经书字句、篇章中心含意   及古代典章制度和人物训解、评论和今文经学不同。他们崇奉周公,以记载   古代礼仪的 《周礼》为学说的核心,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   师。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故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   重经籍所记事实,倡文字学和考古学,但其学风往往失于繁琐。古文经学始   于刘歆,东汉时贾逵、马融、服虔皆为大师,弟子众多。许慎著《说文解字》,   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为后代文字学研究之必读书。马融的弟子郑玄不囿   于门户,遍注古今文经,网罗众家,为汉朝经学最后一位大师,但失之于常   用谶纬的符瑞灾异附会经说。        (二)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激化,儒家受到沉重打击,经学衰落,繁琐的注释,   粗陋的祥瑞灾异之说、天人感应论,支离破碎的章句, “已为世人所厌”、    “不周世用”。于是,具有玄妙超逸,简约精致特色的思辨哲学玄学应   运而生。玄学尚老庄之学,注重“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以道释儒,着眼于 “有无”问题,探究世界的本体。正始时期,何晏“援老   入儒”,作 《道德论》、《无名论》,王弼又作《老子注》、《周易注》,   表现出重视老子的倾向,以 “贵无”为特征。提出有无、本末、体用、动静   等重要范畴和 “以无为本”,“得意忘言”等著名命题。王弼认为世界的本   体是 “无”,千变万化的有以绝对不变的无为本。把老子“有生于无”的宇   宙发生说上升为哲学本论。由此出发,他认为名教非本,天地任自然,自然   为本。在方法论上,王弼反对两汉治 《易》的象数之学,主张把握义理,领   会玄旨。提出 “寻言以现象”、“寻象以观意”、“得象而忘言”、“得意   而忘象”的解 《易》方法。嵇康和阮籍的思想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一方面,   他们主张万物生于天地、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