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诗宋词, 明清小说、戏剧,书法绘画、建筑工艺;神话传说;语言文字;家庭、lún理、 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其次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特质。关于这个问题,学 者多有论述。张岱年认为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钱穆认为是“一 天人,合内外”;汤一介认为是空想的理想主义,道德的人本主义,求统一 的思维方式,直观的理xìng主义;成中英认为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哲学,内 外合用的理想政治哲学,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 学;还有的认为是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对传统文化的特质,应 在对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把握。并进而了解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 族精神,如刚健有为、崇尚气节、重义轻利、当仁不让、“忧”先“乐”后、 宽容达观等等。最后,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其具体 表现是多方面的,对传统文化停留在全面了解上是不够的。作为“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为振兴中华民族、繁荣民族 文化而努力,这既表现为物质生产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显而易见的创造xìng劳 动,也表现为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对消极的旧传统旧习惯的抵制 和克服;既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宣传,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勇敢捍卫; 既表现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明确态度,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力行。

    ----------------------- Page 12-----------------------

    第二章 物质消费生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仅仅表现在理xìng的形而上领域。它深深地植根于    “宗族社会农业经济”的土壤之中,并表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   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为人们的理智、情感和意志,表现为人们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龙文化的世俗生活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已   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就不了解中华民   族及其文化,这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                             第一节 村落、市井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原始先民是 “穴居而野处”的。自然形成   的山洞,一度是他们 居的好所在。既可避风雨,又可御野兽。大概由于具   有攀枝上树的能力,并受鸟巢的启发,所以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①   人民不胜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大约在距今10000   年的 “新石器革命”时代,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长期定居村落开始代替游牧   社会 (《美》戴维波普诺)。       在我国,黄河流域是重要的古人类发祥地,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十分   利于人工造穴,故尔这一地区的原始人营造穴舍而居,并一直延续至今。但   在6千年前的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由穴居、半穴居向土木结构房舍转化。当   时有代表xìng的一是长江流域的 (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立柱悬空的干阑式   建筑,再就是仰韶文化遗址的木骨泥墙房屋。       这一时期,以农牧为主的原始先民生活安定、少有迁徙,故能够建立稳   定的居住地。典型的房舍为圆形,直径4.6米,伞形屋顶用4根木柱支撑。   圆垣用细木围成,草泥抹光。室内地面、墙面有的烧烤陶化,室内有烧火的   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住房周围,有储藏食物的窑穴,其内至今残存兽骨、   鱼骨、小蚌、栗子、棒子、菜籽、小米。另有正方形、长方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