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6章 一日两餐更符合养生(第1/2页)  养生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天吃三餐饭,有的地方还流行吃宵夜,一天要吃四餐。一次我去川都,已经是凌晨4点钟左右,路过夜市一条街的时候看到路边吃饭的人仍然很多,让人产生了错觉,怀疑是不是看错时间了。

    许多人已经没有了一天几餐的概念,甚至没有了吃饭的时间概念,什么时间想吃就吃,什么时间饿了就吃,生活没有规律,白天和黑夜没有什么区别了,黑白颠倒的生活,吃饭更没有规律可言。24小时餐厅是一个新生事物,十几年前只是在上海这些大城市看见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近些年许多地方都有24小时餐厅,生意还很好,人们随时可以进去吃饭。在偏远山区的小城镇,都有24小时餐厅,凌晨去就餐的人仍然不少。

    先秦以前是一天吃两顿饭,后来一部分人慢慢改成一日三餐,现在也有地区实行的仍然是一日两餐。有人说人们开始吃一日三餐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有条件一天吃三餐。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无关,和养生有关,最早记录的一日三餐的时间是春秋时期,和孔子讲的礼坏乐崩开始的时间相吻合,人们的养生思维淡化了,许多不符合养生思维的事物产生了。

    商代人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一9点间,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15一17点间,称为‘小食’,两餐就食时间约定俗成,又被纳为时辰专名。”(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直至明代人们仍多习惯两餐。明初洪武年间,宫中饮食相当俭朴,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进二膳(李乐《见闻杂记》卷六)。根据清宫档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单,乾隆帝每天只吃两顿正餐,分别叫“早膳”和“晚膳”。最早有记载的一日三餐是楚国的楚成王,项羽为了打仗让士兵实行了一日三餐,一日三餐在汉朝以后才在贵族中间逐渐流行,贵族阶级一日三餐,普通老百姓仍然是一日两餐。

    减少吃饭对健康有什么具体的益处,西方科学家做过系统的研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为对象开展长期研究,研究选择恒河猴为对象的原因是人类与恒河猴93的基因相同,衰老方式一致。研究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减少进食量的恒河猴不仅外表更年轻,而且身体更健康。其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在为期20年的观察研究中,控制进食量的猴子,死亡率仅为13,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达37。这些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衰老具有可控性,与之相关的疾病也就可以延迟发病。

    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只需少吃一点,人的寿命轻松延长20岁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成白话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与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这段话里面有很重要的一句话:食无求饱,孔子把不吃饱当做好学生的第一标准。孔子认为好学生第一个标准是吃饭不要吃饱,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准,被人们忽视了。

    不是用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论语》,孔子的这段话也不好理解,好学生和吃饭多少有什么关系?现在没有老师和家长会教育学生吃饭不要吃饱,孔子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解读孔子的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还要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每天吃几餐饭。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是一日两餐,一日两餐还不让人吃饱,这就是孔子追求的生活方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