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1/4页)  养生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昌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学之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孔子作战的阵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说过;打仗的事情,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生活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必须先保存自己,让自己的国家生存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卫灵公做的好像也没有错。非礼勿言,不符合礼仪的东西不说,不符合养生的东西不讲。打仗不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不去谈论,孔子离开卫国也没有什么错。

    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儒家思想,从谈话中看出来卫灵公不是他要找的人。孔子主张的是礼乐治国,让国内老百姓高兴,让国外的老百姓愿意来归附,而不是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让别人屈服。

    卫国这样的小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不可能长期生存。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孔子没有给卫灵公说出自己的强国强军策略,不是孔子没有办法,孔子的方法是施行仁政。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说,殆不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宋国的阳门有个卫士死了,司空子罕进城为他哭悼得很悲哀。晋国派到宋国得侦探回去向晋侯报告说:“宋国阳门得一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却哭得很伤心,百姓因感动而兴奋,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国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个人真善于探察国情啊!《诗》中说:‘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然想攻打宋国得不止是晋国,但天下有哪个国家与宋国为敌呢?”

    对老百姓讲仁政,老百姓就愿意为国家效力,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国家的强大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士兵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施行仁政。宋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却是天下无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战胜。圣人不喜欢生硬的告诉人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人们该怎么做,不失时机的引导人们去达到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孔子的人都饿坏了,大家都饿的爬不起来了。子路带着怨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贫困的时候仍然坚守仁德,在贫穷中仍然能保持快乐,小人遇到贫困就开始胡作非为了。

    固穷被解释为安与贫困,这不能完整的表达孔子的意思。谁都不喜欢贫穷,孔子认为贫穷和富有都不重要,重要是的快乐。

    孔子称赞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犹,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当时的社会里,生产力不发达,大多数人吃的都很简单,颜回吃的和大家都差不多,却能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孔子把始终保持快乐看的最重要。

    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坚守仁德修炼,让自己快乐。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多方面学习并且把内容记下来的吗?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道的思想把他们贯穿起来的。

    孔子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的总结。孔子不是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的,而是用一个思想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孔子用什么思想把知识贯穿在一起?孔子认为的道是什么?是养生。养生是孔子贯穿知识的一条线,养生也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线。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