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0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4页)  养生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说话,正直的做人;国家政治混乱,正直的做人,说话要谦逊。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都要正直做人,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就要谨慎的说话,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当说话正直会带来危险的时候要谨慎讲话,保护好自己不受到伤害。

    三国时期的孔融是历史名人,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人人皆知,孔融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孔融喜欢标新立异,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他认为孝道也是不足守的,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孔融的言论明显是不合时宜,就是放在现在孔融的这个言论也是不合适的。

    董卓操纵朝廷时,孔融就经常和董卓闹矛盾,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在许昌孔融常常攻击嘲讽曹操。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姐己赐周公。”曹操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由于军粮短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反对。有人告密孔融“欲谋不轨”,曾与祢衡有放荡言论,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曹操以此为借口把孔融杀了。

    人说话要看清形势,不能一味正直,因为不合时宜的言论造成伤害,是没有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说过: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看别人的脸色而乱说话就是眼瞎了。不清楚所处的环境乱说话把性命都丢了,不是连瞎子都不如吗?这样的人是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

    明朝的方孝孺不仅葬送自己的生命,还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触动了番王的利益。北平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讨伐燕王的诏书c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军攻破京师后,文武百官多归顺燕王,方孝孺拒不归顺,被捕下狱。朱棣想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朱棣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为了虚无的名声,牺牲了亲戚和学生近千人的生命,方孝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

    儒家的没落和迂腐思想进入儒家有关系,迂腐的儒家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近代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和儒家的思想没落有直接关系。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炼自己的仁德,来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十年寒窗苦是大家对上学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读书人成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没有做官的儒生就成了尴尬的角色,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成了儒生的标签。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让自己得到养生。以前的读书人刻苦的学习,是为了能金榜题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幸运儿,更多的是比范进更悲惨的儒生,既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还在艰苦的学习中又丢掉了健康。

    范进的生活就是不断地考试和准备考试,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