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9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呢?”

    乾隆摇摇头:“罢了,罢了,君无戏言,就赐你为‘童状元’吧!”

    我们知道乾隆南巡途中游山玩水,到处题字作诗,这个是事实。但是他还决不至于昏庸到专门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实际上,乾隆是一个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养的,对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后期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乾隆这个人昏庸,也不是这个人愚蠢,论起聪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样,雍正尽力把国家往“法治”路上推,虽然雍正也做了不少违背法治的事,但总体的心愿还是以法治国。乾隆却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国家不断往人治方面发展。

    乾隆用权术虽然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隐患。譬如,李侍尧犯了贪污罪,理应处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来,最后李侍尧为国家立了大功,这事既可以说乾隆非常善于用人,但也破坏了律法的权威xìng,根据蝴蝶效应,法律权威被破坏后,后面必然是吏治腐败。

    乾隆实际上是收获了眼前利益,却失去了长远利益。

    同是南巡,康乾有所不同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历史学家对他评价相当高。康熙的南巡也没有落下话柄,为何同样南巡的乾隆却引来阵阵骂声呢?甚至,到晚年连乾隆自己都意识到错误。

    我们来看看这祖孙俩在南巡事情上有何不同。

    康熙幼冲即位,国家局势不稳,朝政被权臣把持。年少的他韬光养晦,除掉权臣鳌拜。亲政以后,国内局势变幻莫测,内有三藩,外有台湾的郑氏政权,西北有准噶尔的叛乱势力,东北俄国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康熙一步步解决了问题,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部叛乱,击退俄国侵略者。成就了千古大帝的名声,康熙虽然丰功伟绩甚多,但始终把治国安民放在首要地位,这便是他南巡的真正原因。

    康熙南巡有六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治理黄河。封建统治者历来把黄河的治理当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提到与吏治同等的地位,这意味着黄河治理不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元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康熙执政以后,黄河的灾患仍然严重,影响了黄河附近各省的人民生活。在出发前,康熙就把河工一事放在心里。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他又逐步了解民情,考察吏治,一举多得。由于多次亲临黄河现场,康熙自己总结出了治理的新方法。他提出疏通河底、修改清口、拆毁拦水坝和引水归江四大措施,为黄河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察访民情。康熙对民情是非常关心的,雍正曾说自己在通达下情这块比康熙强,这话得这样说:雍正比康熙更了解官情。正因为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了稳固大清江山,康熙提出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南巡途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考察吏治。康熙南巡亲临官场第一线,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办事风格。第一次南巡时他发现漕运总督邵甘有问题,立即将其撤职。第二次南巡他搜集了更多的官场情况,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吏。对于吏治这个问题康熙从来不敢怠慢,也不会轻易相信下面的奏折,自己亲自了解情况才是最可靠的。

    四是减免钱粮。南巡与钱粮并无必然联系,这个决定是在南巡的途中作出的。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选择更好的统治方法,康熙有感于百姓苛捐杂税繁多,多次减免钱粮。

    五是笼络人心。康熙爱才,哪个明君又不爱才呢?爱才容易求才难。南巡的途中,康熙不忘发掘人才,跟地方上一些有贤名贤才的人谈话,量才录用。这既能挑选人才,又能笼络天下士人之心,一举多得。

    六是游览名胜。康熙本人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