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4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方孝标作序的汪灏和桐城派的领袖方苞被判绞刑,后来改为免死,发配东北。这场文字狱中问罪人数多达数百人。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案情的整个发展过程。

    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顺治十年出生,曾经隐居南山,时人称之为南山先生。他的家世虽然称不上显赫,也是书香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做过知县。戴名世跟桐城派领袖方苞是亲戚,他的母亲是方苞的姑母。戴名世这个人从小就很有才气,因为才华甚高,为人难免有些恃才傲物。同时,他这个人又比较愤世嫉俗,由于小时候受的教育影响,年轻时他对清廷很不满,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他对反清的民族英雄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了生活,戴名世逐渐对清廷妥协。三十岁的时候,戴名世与好友参加科考,成为贡生,三十四岁时,他又被推荐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由于戴名世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

    在京城的时候,他给同乡张英的儿子当家庭教师,张英当时担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有一次,张英问戴名世:“世间最可恶的是哪种人?”戴名世回答说:“媚人者最为可恶。”

    张英笑道:“不然,媚人者因好媚者而媚之,所以好媚者最为可恶。”

    张英虽然不是个才子,但是思想言谈显然比戴名世更深刻,戴名世固然有才,却难脱书呆子气。

    戴名世后来在京城参加乡试,可惜落榜了。在京城的日子,戴名世很不得志,他愤世嫉俗,自视清高,但没人买他的账。

    最后,戴名世不得不四处游历,在这个过程中,他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而且还编纂了一些重要的图书,譬如《小学论选》《四书朱子大全》等等。

    晚年,戴名世仿佛看透了世界(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东西),再次回到科举路上,这次他中了举人。但是第二年的会试却名落孙山。

    五十七岁的时候,戴名世时来运转,中了会元,接着在殿试中又中了榜眼,康熙钦点他为翰林院编修。当官之后,戴名世并没有意气风发,反而消沉低落。李光地曾说他“颓唐无精神”。至于那个给戴名世带来灭顶之灾的《南山集》,是他的门生龙云鄂把他的文章收录整理而成。

    赵申乔在康熙五十年参劾戴名世,但是最后的终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前后持续一年半的时间。康熙一开始对南山案是慎重的,他说道:“戴名世等是个大案子,朕要仔细考虑。”

    此案拖了很长时间,中途似乎有很多转机,因为案犯都是朝廷命官,所以在狱中受的待遇不算差,他们住在比较好的房子里,可以和外面书信往来。李光地曾经为他们说情,可惜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惹怒了康熙。由于朝廷中有许多人求情和营救,案犯们并没有感觉死到临头,像重要嫌犯刘岩和方苞中途还出狱做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初六,康熙下旨:“戴名世从宽免凌迟,立即处斩,方登峰兄弟等人从宽免死,发配黑龙江。案件牵连的家属本应处死的全部流放……”

    戴名世在狱中非常后悔,因为写文章时不小心用了几个词语就招致杀身之祸,确实很冤。但在狱中有段时间,他又抱着希望,认为自己可以获救,他在诗中写道:“长系年余身尚在,尧仁千古仰宽容。”

    当然,戴名世最后还是难逃一死,不过康熙还是给予了一些仁慈,他的儿子没有被追究,也没有被发配,而是回到原籍。戴名世被斩首后,允许其友人收十他的尸骨,葬在南山。

    在这个案子中还出现了一个误判,这是关于方氏家族的。

    赵申乔参劾戴名世根本没想到会连累到方孝标。康熙认为方孝标参与了吴三桂谋反,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方孝标确实曾在云南游历,当时正逢吴三桂造反,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