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9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挑羊肠小道。

    原明朝的士大夫对吴三桂可谓是恨得牙痒,有说吴三桂大逆不道,有说吴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响应吴三桂的一些地方将领中,这事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实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吴三桂立明朝的后代,将来江山还是你吴三桂的,但姿态在政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了这个姿态,你才能给大家仁君的感觉,大家才会迁就你很多的缺点。

    如果说恢复明朝社稷,天下老百姓肯定是举手欢迎的,大家都不愿意拖着一根长长的可笑的辫子,大家都希望汉人治汉。但这个前提是有大明这个招牌,人都是恋旧的,何况国家社稷这样的大事,谁都不愿意暴发户突然当皇帝。

    吴三桂出师之初,犹如秋风扫落叶,各地闻风而降,这种架势仿佛吴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样。

    吴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带站稳脚跟,将整个湖南纳入势力范围。吴三桂的胜利就像一个冲击波,所有那些对清朝不满的人,纷纷举起反清大旗。

    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起兵,杨来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郑经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随后,郧阳副将洪福带领着自己的亲兵投降吴三桂。更大的叛变还是在四川,吴三桂从起兵伊始,就对四川给予了高度的战略重视。康熙对四川也非常重视,四川与云南接壤,吴军很可能进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个重要关口。

    康熙的援兵还没有到达四川,就传来四川都督郑蛟麟和川北总兵谭弘叛变的消息。郑蛟麟和谭弘以前都是明朝的旧臣,郑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谭弘以前是明朝的总兵官。吴三桂封郑蛟麟为总督将军,谭弘为川北将军。与此同时,四川巡抚罗森、总兵吴之茂也投靠吴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将军瓦尔喀火速进军四川,同时安抚郑蛟麟等人:“朕能够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完全是被吴三桂胁迫,身不由己,只要你们及时回头,朝廷绝不为难。”

    叛乱之势迅速在全国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统治危在旦夕。这一切实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万万没想到撤藩会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后,他不仅拒绝臣子对自己的歌功颂德,反而当众悔罪。从此以后,做出任何决策都显得慎之又慎。其实,康熙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认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后,三藩就算叛乱也很难形成大的气候。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汉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个叫杨起隆的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密谋在京城发生bào dòng。杨起隆和部众约好,以放火为暗号,聚众起义。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来,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骚乱,康熙只惩治了闹事的头目,对于其他人等一律从宽赦免。四个月后,又传来河北总兵蔡禄密谋造反的消息,康熙第一时间派遣阿密达到河北处理这事,阿密达先下手,将蔡禄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义和粉碎蔡禄谋反的意义是重大的,这就等于稳固了后方,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础。

    起兵三个月,吴三桂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连锁效应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地纷纷叛清,响应吴三桂。事实上,悄然之间,这场叛乱的xìng质发生了改变,已不仅仅是吴三桂跟清朝争夺权力的斗争,而是汉族和异族统治者的斗争。

    位于广西的孙延龄因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掌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叛乱发生后,康熙对孙延龄寄予厚望,希望他牵制吴三桂的后方。但孙延龄这个人也对清廷不满,为了日后和吴三桂共享富贵,孙延龄以议事的名义把一些忠于清廷的将领召集起来,然后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将这些将领一网打尽,手段够狠够辣。

    孙延龄接着胁迫广西提督马雄投降,马雄不从,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