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8 章(第1/4页)  大清风云全8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内外jiāo困,内部问题更严重,将士逃亡,军饷匮乏,部将不听指挥。除了这些不利因素,耿精忠还得提防郑经。

    对于穷寇,康熙并没有赶尽杀绝,他让康亲王杰书前去招降耿精忠。耿精忠犹豫不决,他想投降,但是又有太多的担心。他一方面担心康熙帝秋后算账,另一方面担心范承谟将来会报复自己。自从造反以来,耿精忠将康熙的忠臣范承谟关在牢里有两年多,这两年多,范承谟在牢里也没有闲着,本着对耿精忠的刻骨仇恨,范承谟每天都在牢里写七言绝句,这些诗全是骂耿精忠的,汇聚成一本诗集《百苦吟》。

    耿精忠心想,如果我投降的话,作为大清的忠臣,你范承谟将来在皇上面前说我坏话,我就算投降也难逃一死。这么一想,耿精忠恶向胆边生,决定杀人灭口。耿精忠将范承谟及其兄弟、幕僚和家奴总共五十三人全部杀害,并焚尸荒野。其中,有一个看守敬佩范承谟的人格,偷偷地在荒野捡了一块没有烧完的骨头,跑到京城,向康熙禀报了范承谟的死讯。听到这个消息,康熙极为悲伤。他用隆重的礼节为范承谟哀悼,并加封范承谟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头衔。

    康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虽然他隆重哀悼范承谟,却没有收十凶手耿精忠。对于投降的耿精忠,他仍然给予优待,让他继续当靖南王,并征讨郑经,将功补过。康熙这么做很显然对范承谟不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范承谟惋惜了。可是,先别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康熙。

    在当时的情况下,康熙不能收十耿精忠,一方面是需要利用耿精忠对付郑经,另一方面他已经对天下做出承诺,投降的不追究。如果收十耿精忠的话,等于是自食其言,其他的叛乱分子必然会负隅顽抗到底。

    康熙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利用耿精忠打败郑经,等到三藩平定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才动手收十耿精忠。耿精忠的下场是非常惨的,凌迟处死,子孙部下皆斩。

    尚之信的叛降

    三藩中,尚可喜是最聪明的一个人,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既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又想保持跟清朝的和睦关系。

    康熙十三年(1674年),户部尚书梁清标带着撤藩的圣旨来到广东时,尚可喜非常不安。接见梁清标后,尚可喜一言不发,气氛十分紧张沉闷。梁清标晚上在藩府睡觉的时候,能够听见藩府甲兵兵器发出的声响,梁清标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天亮之后,尚可喜带着尚之信等一行人匆匆赶到,众人异口同声地请求:“现在动身很困难,我们愿意守广东,报效朝廷的恩德。”

    尚可喜不愧是老谋深算,一个概念转换,就把不愿撤藩转换成报效国家。

    梁清标也是个聪明人,他这次来不只是要撤藩,也是试探尚可喜的意思。梁清标说道:“诏令还没有宣读,平南王怎么就说动身呢?在我离京之前,皇上曾私下里对我说,平南王忠心耿耿,功高劳苦,跟别人有所不同,可以永远镇守广东。今天要撤的仅仅止于平西王。”

    此言一出,气氛顿时解冻,藩府内紧张情绪骤然冰消,出现了个皆大欢喜的局面。藩府内载歌载舞,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的场面。尚可喜热情地招待了梁清标,在拜谢梁清标的时候,尚之信呆头呆脑地愣在那里,尚可喜踢了他一脚。从这个小事就可以看出,尚之信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料,偏偏这样的人还喜欢造反。

    吴三桂造反后,送信给尚可喜,希望他举兵响应。尚可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把吴三桂的使者押起来,送给清廷,还修建了“尽忠楼”,表示对清廷绝无二心。

    不久,耿精忠在福建拉起反叛大旗,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在广西响应吴三桂的号召。孙延龄这人很不厚道,他自己反叛就反叛,居然拉尚可喜下水,在反叛檄文中扬言“三藩并变”。尚可喜知道这事后又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