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一章、命运多舛的吴三桂(第1/2页)  历史大不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提起吴三桂,人们就想起“汉奸”这个词。冠之以“大汉奸吴三桂”之名称呼。吴三桂的形象是反复无常c背信弃义的小人形象。

    可是,笔者得说吴三桂是时代悲剧的产物,是悲剧式的人物。他要么生于明要么生于清,可惜他生在了明末清初这个乱世,要不定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纵使不是英雄豪杰但汉奸这个罪名过于言重。

    大众普遍认为吴三桂一生叛明c叛顺c叛清,是三国吕布式的反复无常小人。这根本就是冤枉。

    吴三桂生于军事世家,年少时便跟随父亲c舅父征战沙场,能文能武可谓年少得志。每与清军对阵,吴三桂拼命冲杀,勇猛异常。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三十几岁时就已经是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了,在山海关独当一面。但毕竟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一个小小的吴三桂还是挽救不了明朝灭亡的趋势。

    在关外清兵的频频打击下,明朝损失严重,败亡之势日渐明显。自从袁崇焕被冤杀后,辽东诸将人心惶惶,都发出了“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的感叹,纷纷叛明投清。然吴三桂不为所动,一直坚持民族大义。变节投清的部属长官都向吴三桂写劝降信,都被吴三桂拒绝了。当时能做到这一点,吴三桂不可谓不忠。

    直到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吴三桂都是大明王朝的人,并没有任何变节行为。

    然而,大明亡了,崇祯皇帝已经死了,吴三桂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了。而接受了李自成的条件,选择归顺李自成不能说是变节,时代不同了,难道要吴三桂带领手下的将士去为那个已经走入历史的王朝殉葬吗?归顺李自成这一举动不是叛明。

    可是后来吴三桂又站到了李自成的对立面,因此又多了一个叛顺的恶名。

    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后,由山海关启程前往北京面见李自成。在去京的路上得知农民军在北京城里大肆抢掠,拷打明官的行为后大失所望。特别是在得知父亲被打,爱妾被淫的消息后更是怒发冲冠。此时的吴三桂心里已经摸清农民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人臣的本分使他又燃起了复辟明朝的想法,于是返回山海关,拒绝投靠李自成。可见此时此刻,他还是明臣啊!

    投靠李自成的想法遂作废,且吴三桂也没有与李自成见面,进行正式归顺。之前只是通过使者之口表示归顺意愿。所以说他叛顺也是不成立的,既未归顺,何来背叛。

    回到山海关的吴三桂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无奈之下向作战多年的敌人乞师击李,即借清兵攻打李自成。并且以明臣的身份打出“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只可惜“一片石大战”后,吴三桂在与农民军的交战中元气大伤。而此时狡诈腹黑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两难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归顺清朝。吴三桂无奈,只得答应。但更多的是卧薪尝胆,意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有人说吴三桂归顺满清后,对农民军和明朝残余势力血腥镇压,甘为满人走狗,忘了自己是汉人。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首先,对待农民军,吴三桂是一定要赶尽杀绝的,不管是作为明臣还是清臣,农民军都是吴三桂必须消灭的。借清军之手消灭农民军本来就是吴三桂复辟明朝的一个策略。

    其次就是对待南明政权了,有人说既然吴三桂是被迫成为“汉奸”投靠了满清,那为何对待南明政权也是铁血无情呢?

    其实刚开始,,吴三桂仍与南明政权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的福王政权,甚至表示过:“不忍一矢相加遗”。可是南明内部政权林立党争不断,内讧不已,搜刮掠夺,无意抗清让吴三桂大失所望,朱家皇族尚且如此,我等人臣又抱什么希望呢?

    于是吴三桂开始反复表明自己“矢忠新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