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赵构并不昏庸(第1/2页)  历史大不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宋高宗赵构,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大概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中,有极多人都看不起赵构,认为他软弱无能c昏庸无道c贪生怕死c畏敌如虎。特别是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和重用奸相秦桧。

    然而赵构真的昏庸无能吗?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怎么会肩负起一个王朝的半壁江山呢?其实说他胆怯无能是不公道的。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南下入侵北宋,攻至东京开封城下时。北宋朝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c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当时是亲王的赵构,得知金人提出的条件后,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不计较个人生命危险,前往敌营甘为人质。在金营的十余天里,面对金人的盛气凌人和威逼赵构不为之所动,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可见他并不是生来就对金心存畏惧,只是后来的形势让他丧失了他原先有的骨气。

    要说赵构,也是厉害。面对国仇家恨,他却以委曲求全代替了一腔热血。如此忍性,实不多见。我们不妨看看当时赵构所面临的形势。

    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重建大宋王朝,面对金的军事威胁,也启用了大量主战派比如宗泽c岳飞c韩世忠c吴玠c刘光世c张俊等抵御外悔。但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而这个新建立的政权并没有雄厚的家底。于是不得已向农民征了辽饷,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再又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

    这样外患未除而内乱又起,对王朝的命运不见得是件好事。此时的赵构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内外政策,尽量让宋朝的统治更为持久。

    在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金人讲和,而赵构也是这样做的。战场上巨额的财务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得来。在国家动荡,内忧外患的南宋初年,赵构清楚的知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永远失去统治权,金人要是趁机南下,宋朝连仅剩的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面对这样的局势,赵构决定向金议和。议和不仅可以减轻外部威胁,也减轻了朝廷和农民的负担,使朝廷有足够的精力去平定农民起义。而减轻负担后的农民也就不起义了,内部也就稳定了。但是这么做有一个代价,就是很没有尊严,而且显得赵构胆小无能畏敌如虎。然而中国人一直讲究“大丈夫能屈能伸”,确实赵构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不得不佩服。

    这不是软弱,这是权衡利弊后作出的妥协。何况在中国,“攘外必先安内”一直是屡试不爽的方法。赵构这样做无可厚非。

    李清照嘲笑赵构,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不得不说,这完全是妇人之见。事情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怎么能轻易孤注一掷呢?这样只能是让金人得到好处,成功的灭亡整个宋朝占领全部汉地。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思维,这就是很多文人墨客很难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原因。

    打仗是要靠钱的,没钱只能打败仗。在赵构执政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海外贸易以拓展财源。在赵构的努力下,民众生活也算得上安居乐业,南宋的轻工业c文化产业c外贸c金融都非常繁荣,为应对北伐战争提供了经济保障。然而赵构却一直没有北伐,与金保持着和平。或许是避敌锋芒,或许是时机尚未成熟再或者是赵构已经麻木,他最终没有为民族大义去报国仇家恨。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诗人林升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诗句。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倘若后来的南宋统治者能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话,赵构的历史形象或许会能更好一点。史书上会说赵构是如何韬光养晦如何忍受屈辱,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为国家的长久大计牺牲自我。可惜,后来的统治者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大宋王朝的悲剧,也是赵构的悲剧。

    再就是杀岳飞,这是赵构人生最大的污点,永远无法洗清的骂名。岳飞的死确实值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