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杨浩的想法,不管是眼前完成太子杨昭的嘱托,收复六镇之地,还是从长远计,将太原城经略成自己的根据地,太原城的内政c军事都至关重要,必要的时候,要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唯一不利的是,他刚刚到太原,如果大动干戈把军政大权全揽过来,一来不符合他的行事作风,二来只怕会在太原城埋下隐患,反而不美。
刘文静倒还好说,上任不久,没有多大的根基,但是其他人却都是太原本地世家出身,尤其是王绩背后的太原王氏,不可小觑。
杨浩虽不惧怕,但是也没有必要节外生枝,徒遭人恨。
其实在他心中,早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计划他来太原的重中之重,是要将钢铁和煤炭这两个工业发展起来。相比煤铁工业的重要性来说,太原城目前所有的格局都不值一提,别说区区太原王氏,河东众多世家,便是大隋所有的世家都绑在一起,都不能与另一个崭新的工业世界相提并论。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杨浩深知工业体系的伟大力量,这也是他自信能应付隋末乱世的最大底气和依仗。还是那句话,能不能救大隋,他不敢妄言,但是他作为大隋皇室的一员,至少在未来可能的乱世当中,能为自己c为他所关心的人找到一条出路。
这就是杨浩最底线的想法。
当然了,在与皇帝杨广的接触中,杨浩也感受到了一个不同于刻板历史印象的隋炀帝,再加上与太子杨昭之间的兄弟情谊,也促使他尽可能多的为大隋江山谋划一些。
历史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的,杨坚以外戚身份夺取了北周的天下,当然会说北周皇室荒淫无道,同样李渊父子夺了大隋的天下,自然也不会对杨广客气,极尽贬低之能事,不然如何昭显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呢?
杨浩前世可是接受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自然不会心存偏见。
历史事件包含有很多的偶然性,虽然杨广并非大奸大恶,但大隋两世而亡,那么一定是有地方做错了,疏漏了,才会导致王朝崩塌。只是巧的是,最后是李渊取代了杨广的位置,建立了唐朝。
杨浩能做的,便是努力地改正杨广可能犯的错误,堵住杨广可能疏漏的地方。历史可能因此便会走向另外一种结局。
在杨浩看来,前世历史上,导致大隋王朝崩塌的最重大原因,极有可能便是世家贵族与皇权矛盾的激化。杨广一心要加强皇权,将世家门阀手中的过大的权力收拢回来,而世家门阀则顽强抵抗,互相博弈,最终扶植了同为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取代了隋朝。
“士族门阀兴盛,与前世的资本集团掌控国家命运有些相似。这些超大的势力集团,在一开始未必没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却是国之毒瘤,必要的n绝对不可或缺,否则社会权力集中在一小撮阶层c人士手中,阶层固化,人才的晋升之路完全被堵死,便是整个社会逐渐堕落的开端。”
“杨广虽然只是朦胧感觉到世家权力过大了,但他所做的一切,相对而言还是正确的,也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晋升。”
“虽说削弱了世家贵族之后,可能又会面临皇权过于集中的弊端,但当务之急,却不是寻找完美解决办法的时候。如何n皇权,不使它成为社会进步的枷锁,可能要耗费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去思考和权衡,这些都是后话,不管怎样,以目前的处境来看,我还是更认同杨广的理念,要站在他这一边。”
杨浩扶了扶额头,不去想这个近乎于无止境的哲学问题。
他当然有很多的前世无数哲学家c社会学家总结出来的思想精华,但是他不认为能把这些思想,一成不变的照搬到大隋社会当中。连科技发展都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探索,更不用说关乎到社会体制的上层建筑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