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天命已尽(一)(第1/7页)  中华帝国的衰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朝的覆灭似乎是由一场瞬间自发的暴力行为导致的。提到这类行为,1911年,反叛者们高举刀剑进行的武昌起义便是一例。但革命并非区区一个瞬间或一次事件,而应该是包括一系列具体政治破坏行为的持续过程。失去了这一大背景,单一的运动就失去了终极意义。事实上,反叛者有时会在不知不觉间背离初衷,我们甚至可以怀疑,这些革命是否有权自称为革命。

    初衷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一个革命政权必须为自己植入新的历史根源,以实现合法化。因此,对革命动机的阐释,其实就是个关系到其政治存亡的问题。这点在中国尤其如此。1911年,帝国政府垮台不仅牵涉到整个政治秩序的崩塌,还包括支撑该秩序的古典传统的崩塌。因此,继任的政府必须要创造一套新的过去与一套新的历史,以确立自己的统治。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由类似“国父”孙中山一样的果敢领袖,建立起一个能流传后世的革命政权。

    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辛亥革命的解读

    国民党对辛亥革命有自己的解读。根据他们的史学解释,在找到孙中山这位国家领袖前,汉人已经被异族(满洲人)统治两百五十年。孙中山生于广东,先后在夏威夷和香港求学。他虽表面上行医,真正的人生目标却是驱除鞑虏c恢复中华。1894年,孙中山建立秘密团体兴中会,在全球各地建立海外华人分会,并通过国内兴中会的联系,于1895年发动了首次起义。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遭到清廷使馆密探绑架。勉强逃生后,他继续钻研革命理论,渐渐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政治哲学:包括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同时,他也制定了一套中国革命战略,呼吁推翻专制王朝的统治,进入一段各革命政党治国的“人民训政时期”。这些思想,加上他在华南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很自然地让他成了“同盟会”(1905年,由一群流亡海外的中国激进分子创建)的领袖。随后的六年里,同盟会在广东c云南c湖南和浙江策划并发动了多次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东发起政变,许多忠烈志士就此殒命。尽管这些起义都失败了,身为运动先锋的孙中山,却继续吸引众人投身到他的革命事业中去。

    终于,有一场起义成功了。1911年10月10日,华中的武汉爆发起义,煽动起一场反对当朝统治的军事叛变,并迅速席卷全国。孙中山迅速到上海总部主持局面,并在那里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1日,清朝覆灭。不过,华北依然在前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控制之下。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孙中山同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袁世凯不仅是个反动分子,还镇压了意欲推翻其统治的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但不到七年时间,他又创建了一个新党派——国民党。国民党占领广州,开始为北伐战争做准备,以实现再次用进步思想统一中国的目标。此刻,袁世凯虽已去世,首都却被腐败的军阀占据。他们彼此混战,不惜用中国主权向帝国主义者换取贷款。意识到自己需要盟友来推翻军阀,孙中山邀请共产党加入自己的党派,建立统一战线。孙中山在1925年辞世前仍为了北伐大计努力维持联盟。孙中山死后,他的前军事助理蒋介石继续贯彻这一政策。接管国民党的蒋介石为了实现孙中山统一中国的梦想,于1926年发动北伐战争。尽管1927年共产党与之决裂,这位总司令依然于1928年完成统一,并在南京统治中国,直至“二战”爆发。

    民族主义史学的矛盾

    民族主义对辛亥革命及其后果的解释,旨在证明蒋介石独掌国民党大权的合法性。因为实现了孙中山遗志发动北伐,蒋介石成了这位革命创始人的合法继承人,因此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