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油子哥哥(第1/2页)  武汉歌谣故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向前走,向前走,走到个大门口,摔了个大跟头。起来摸摸头,鲜血往下流,清爽的油子头,搞得个泥巴流。向前走,向前走,哥哥的油子头,搞得个泥巴流。

    这首流传于上世纪60c70年代的武汉童谣,借用《红色娘子军连歌》曲调,用来嘲讽那些“油子哥哥”和他们的“油子头”。

    清爽,文革期间,这个词在武汉一些青年中十分流行,特指人干净c漂亮,好看,姿容美,也可用来形容行为,事情。泥巴流,这个“流”字,是武汉方言特有的一种词语后缀,表示情状的补充或程度的强调等,有时也带点调侃的意味,如普通话“很困”,武汉人就说“瞌睡流了的”;“很客气”,就说“客气流了的”;“泥巴流”,即到处是泥巴,泥巴很显眼,这是一种讥讽说法。

    油子,武汉话的本义是浮滑c轻佻;油子哥哥,主要指一些整日无所事事,而又喜欢招摇过市,拉帮结伙,有时还违法乱纪的男性青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武汉,

    这些人看起来比较另类,特别招人侧目。那时候,社会风气注重朴素简单,人们以艰苦为荣,这里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商品不够发达,供应紧张,生活条件较差,最多只能笑破不笑补,当然无条件讲求时尚。油子哥哥最明显的特点是衣着鲜亮,讲究打扮,其代表为“考版裤”和“花衬衣”,被人斥为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考版,是英语y(牧人)的音译,现在叫“牛仔裤”。油子头,泛指那些经过吹风c擦油等打理而特别有型的各种发式,如“飞机头c包菜头”等。

    文革初期,曾有红卫兵在大街上,有组织地针对这些采取过“革命行动”,将那些考版裤剪碎,飞机头推平,还有“人字型”海绵拖鞋,鞋绊被人扯断弄毁,据称这种样式的拖鞋是从日本传过来的,穿上它,就有媚日当汉奸之嫌,甚至,女孩子的辫子样式稍微复杂一点,也会被人剪毁。

    武汉的“油子”不象东京的“泼皮”c津门的“混混”c北京的“青皮”,倒有点象上海的“阿飞”。“飞”源于英语fly,乃苍蝇之意,“阿飞”在美式英语中特指城市流氓。《现代汉语词典》关于“阿飞”一词解释如下:指身着奇装异服c举动轻狂的青少年流氓。

    油子哥哥经常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武汉的闹市区,如汉口的六渡桥c武胜路,汉阳的钟家村c武昌的司门口等。如果仅仅是追求时尚,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他们聚在一起,总会惹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武汉有江有湖,江湖气息浓,人们豪爽热情讲义气,码头文化影响深远,街头巷尾不难寻觅江湖的踪影。因此,社会上传统消极元素很容易找到延续的市场。有些人按地域组成了一些松散的团伙,什么“集稼嘴的c三阳路的c老圃的”等,有帮有派有靠山的,就被称作是“外头玩的”。

    这些人喜欢称兄道弟,玩哥们义气,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喜欢拉帮结伙,以势欺人,喜欢斗狠c要味c掐着人玩,喜欢无事生非打群架,喜欢沾花惹草撩姑娘伢。于是这一伙,那一帮,时常邀约打架斗殴,用拳头c棍棒说话,以刀子c砖头讲理,凭武力解决矛盾冲突,以致血流不断,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话爱“丢橘子”,他们口中的一些特有词汇,只在圈子内面流传。比如女青年叫“枪”,男青年叫“杆”,长得漂亮叫“姐”,身材叫“条子”,长相叫“脉子”,衣服叫“叶子”,找女朋友叫“掬枪”。偷钱包叫“杀皮子”,小偷叫“窖板”,掌管小偷的人叫“掌窖的”。“邀几个人打他一顿”就说“浩几管堂把他敲一顿”,还有“拐子c攮子c舀子c吹灯c封喉c瘫条”之类的江湖老话。

    “丢橘子”在武汉是有历史渊源的,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就有“局中明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