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义信条争议也导致君士坦丁诸子之间日益激烈的纠纷,同时加大了帝国东、西两半部分之间的裂痕。君士坦提乌斯(Constantius)统治帝国东半部,宣称信奉阿里乌派信仰;340年去世的君士坦丁和小君士坦斯(Constans)控制帝国西半部,同时信奉尼西亚信经。343年秋季,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边界城市萨尔迪卡举行大公会议,但是会议未能实现两种观点的调和。实力占上风的弟弟君士坦斯此时已经主宰了整个西部,强迫君士坦提乌斯屈服,恢复被其驱逐流放的正统派主教。这使阿里乌派分裂为两个阵营:即主张圣父和圣子xìng质类似()但不同质()的半阿里乌派,以及尤诺米乌斯(Eunomius)领导的彻底的阿里乌派,他完全否认任何xìng质类似的说法。同时,当君士坦斯于350年在平息异教篡位皇帝马格努斯马格南提乌斯(Magnus Magnentius)叛乱的战斗中阵亡后,情况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而后,君士坦提乌斯在351年的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中击败篡位者。
东部皇帝的胜利使东罗马帝国重新占据优势地位。君士坦提乌斯像其父亲一样,考虑给予君士坦丁堡等同于罗马的合法地位,这实际上意味着基督教的新都取代了半异教的旧都罗马。当他巡访罗马时,将胜利女神祭坛从罗马元老院聚会大厅中清除出去,这是一个古代世界消逝的人格化行为。但是,他的优势地位也意味着阿里乌派的胜利。皇帝的意旨将在教会和国家毫无限制地得到实现。他不得不应付亚历山大主教阿塔纳修斯的反对,但他低调处理这个问题,而在359年的塞尔米乌姆和利米尼宗教会议上宣布阿里乌派为国教。半阿里乌派阵营因此发生了分裂。温和分子转而投向对立派一边,并开始接受尼西亚信经的立场;其他人则加入尤诺米乌斯派,在皇帝领导下成为统治派。正是在这一时期,哥特人开始皈依基督教,这个事件远比阿里乌派取得暂时胜利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乌尔非拉(Ulfila)将《圣经》翻译为哥特语,他还于341年被阿里乌派的尤西比乌斯(Eusebius of Niccomdia)封授为主教,直至阿里乌派在拜占廷帝国衰亡以后很久,许多哥特人部落仍然按照该派的规则实行斋戒。
君士坦提乌斯时期出现宗教动乱后,接着是皇帝朱利安(Julian,361~363年在位)领导的异教复兴。[68]这就以极为准确的方式说明了古代异教文化与新信仰之间相当密切地相互兼容,这也始终是拜占廷帝国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个君士坦丁家族的最后男xìng成员,特别迷恋于正在消逝的古代世界的神奇,并且非常热衷于古代的艺术文化和学问,他还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坚定而活跃的反对者。基督教教会不同派别之间无止无休的斗争好像对他有利,异教徒在人数上还很强大,特别是在帝国西部和罗马城更是如此,在军队中占多数的蛮族将士相当多的人尚未皈依基督教。而且,此时相当多数量的基督教徒叛离了基督教。但是,朱利安始终未能成功地组织起对抗基督徒的强大力量。他在努力反对基督徒的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个新柏拉图哲学家们和与其持有相同信仰的修辞学家的异教贵族文化领袖。他在帝国东部,特别是在安条克确立自己的行宫,但却在那里经历了极端的绝望。他被迫仿效基督教教会组织,以建立其异教教士组织,这本身也非常明显地说明他反叛基督教的运动太虚弱。他在恢复异教礼拜仪式时,甚至其本人亲自参加祭奠异教神祗中面临的艰难,都使人感到十分惊讶,还不仅仅是在基督教圈子里。如同所有只是因为其古老就要复古,只是因为其新颖就要反对标新立异一样,朱利安的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在反对波斯人的战斗中不幸被长矛所伤,伤重不治,在大营中去世。其恢复异教的计划也随之逝去。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