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春生之卷 风起篇 第十七章(第1/3页)  不畏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元帝国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大都,另一个是上都,又名夏都,这两座兄弟城都是帝国的政治中心。

    大都和上都分别作为帝国的首都和陪都,城池内的蒙古人通常住蒙古包,而一般汉人居民,如手工业者c小商贩c小官吏c各衙门仆役c儒士各色人等的居所,虽有些“系官舍房”,可占多数的则是土房,又称为土屋c地屋。

    屋宇矮小,内中大多是仅有一灶一炕,也有墙壁用碎砖块砌成的,但两者也多是屋内湿气很重,地面潮湿不堪。

    且这种土屋很不牢固,经过冬天冰冻c春天融化后会变形,东倒西歪。在《上京杂诗》中所载诗篇:“腊冻彻泉地坟起,土膏春动消成洼。千条万条壁缝拆,十家九家屋山斜”,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在城池之外,因乡间地阔,住房面积会大很多,却又因建筑材料的缺乏,致使房屋质量普遍不如城内住房。

    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城池内的一般民居基本就是如此。至于那些生存环境更恶劣的百姓,其所居之处那就是只有更差,没有最差了,只是于他们而言,居所也并非什么生存要务。

    胶州虽处腹里,却也不是什么重要所在,更无法与两都相提并论,因此城内城外的民居大多更加不堪。

    可是,只要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不崩溃,任何年月,不管多么糟糕的年景,不说对社会的最顶层,即便是对一般中高层阶级,其影响也都是有限的。

    比如身为一州之达鲁花赤的马宝。

    他的这处宅院,是全胶州占地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最是富贵气派。

    东西六十余步,南北七十余步,占地超过十五亩。

    在高墙大院内,院院相连,以牌楼相隔,沿中轴线左右展开为封闭结构,前后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

    而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也皆可于儒教的礼制纲常中找到对应,随处可见之匾额楹联更使整个院落满是书香气息。

    院内俯仰可见的砖c木c石雕刻,其构建无一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c石础都堪称艺术品。

    这本是前宋宰相晏殊的别院,据闻其人在世之时家世显赫贵重。然斯人已逝,富贵荣华已不可追,可那平和淡薄中喷薄欲出的富贵,却通过“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得以流传后世,令世人艳羡不已。

    后几经流转,虽历战火亦侥幸得存,又不时有主人加以改建修缮或扩充,为马宝所得之时已是此等规模。

    在胶州,要说最为人所称道的“名胜古迹”,应当便是这院内的水园,其整体风格浑厚c质朴c疏朗,名曰“与谁同坐园”。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故此一见匾额,文人雅士便立时想起苏东坡,从而“顿感”此处有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园内一水池,池内一泉眼,虽水流甚少,可四季不息,总体布局便以此为中心,几处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亭榭名为“小沧浪”的,直出水中,颇有江南水乡之韵味。

    至于园中隙地,则缀为花圃c竹丛,至此便成就了一个幽静的水园。

    马宝虽既不懂也不在意这些,却也常在园内举行宴会,令家姬演剧,受邀之人无不以为幸事。

    只是此时,这水园内情景却是与风雅毫不沾边。

    只见池中“或躺或卧”的飘着许多尸体,除一个着仆役服色的,其中多是府内护院。

    这大宅中的人手虽常有增减,却也始终保持在三百多人。

    其中近百的护院,加上马宝的七八个贴身护卫,他的十几房小妾,以及个杂剧班子,这就去了一半多,而其它的有丫鬟c小厮c粗使c灶房,还有浣洗c园丁c门房c管事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