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 儒生的错觉(第4/5页)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是笨。

    大家也不要被我对孔子的批评所误导,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所说的,只不过证明他不是完人而已。我还要以此证明,连孔子都不是完人,那么,书生们挂在嘴边的“法古今完人”,究竟是学的哪一个?

    孔子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伟大的。

    他在知识传播和教育推广上极其伟大。他整理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除了诗经、春秋、周易,他还教育出一群伟大的学生。有英雄的子路,有外交家及天下首富子贡,有道德先驱颜回。有谓七十二贤士,哪个不是世上豪杰、人中丈夫?

    他在对待真理上的态度伟大。哪怕是只能教他一个字的人,哪怕这个人是儿童或者农夫,他都要给人行礼,这是了不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就是大夫。只要他错了,他马上承认,并即时改正。

    他是一个真诚表达爱好的人。他一生不仅仅是教书或著书,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音乐发烧友,他还能够很高质量地抚琴。他公开哭公开笑,不掩饰自己的表情。我总有个体会,只有性情中人,才是值得相信的。完全的生活严谨,要么是笨,要么是想骗人。

    他在人格上是极其伟大的。他一生说过错话,但从不说假话,在学生面前、百姓面前、帝王面前,他都是实话实说。我现在想,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要么是有顽强的性格,要么是有强大的自信。

    孔子的伟大,并不因为他是完人。他是一个努力追求真理的人,不骗自己也不骗别人的人。而后来的儒生,总喜欢用大话自欺欺人。

    我们再说说儒生的第二个误解,他们误解了皇帝。

    儒生们天天说“为往圣继绝,为苍生立性命,为万事开太平”,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为别人造福,天天把“经世济民”挂在嘴上,滑稽不滑稽。

    其实,儒生们干的事大多是这个目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卖知识卖能力的一件事。不要把自己捧得太高,搞一些虚假繁荣。

    帝王呢,并不是所谓道德模范,也不是所谓转轮圣王。他们是拥有权势和财富的人,他们是甲方,作为儒生的乙方必须准确把握甲方的需求,才能保证买卖的成交。

    有些书生不懂,整天给皇帝提意见,仿佛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死得快。你想,让一个杀人如麻的皇帝讲仁慈,给一个妻妾成群的人讲爱情,那不是找死。你是来求俸禄的,我是来找打工仔,想不到你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

    科举是皇帝寻找优秀打工仔的入职考试,目的并不是来找老师的,只找能够干活的人。道德标兵有一两个就行了,树立起来可能忽悠百姓,多了,唐太宗也会生气的。

    许多书生不会干活,就标榜自己的道德水平,要知道,道德是用动机来评价的,动机是你的内心。人事经理没那么多时间来考察你的内心,他只需要能干人。我想起了陈平,这个人贪财好色,甚至跟自己的寡嫂也有一腿,但并不妨碍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他用自己的能干救了刘邦的命。皇帝需要什么?就需要这样的人。试问,天下的儒生,有几个能赶得上陈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好听,刘邦是流氓、赵匡胤是叛军、朱元璋是和尚,哪个是按这个路子出来的?说明,这个公式有问题。

    我还想起了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有点搞笑。什么起股、束股的,我想起了屁股。起承转合,不仅要按规定的内容,还有规定的字数,这有点专门难为人。我翻遍《古文观止》,没有一篇八股文。因为如此复杂规定下的文章,肯定没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考呢?

    吴敬梓就看得透,他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大堆儒生,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的家伙,包括最终竞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