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第一天的总结(第1/2页)  考古的那几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继续把灯光前移,古墓里面的结构已经清晰了:冥殿的中央凸起高一米多c40多平米的台子,被一河道一样的沟给包围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四座石桥相连,中间摆放着个案子,上面似乎放着什么。正后方中间是个高大的石雕,两边还有些2米左右的石雕。看了看时间,已经近六点了,陈教授跟众人商量了下,决定明再继续深入。    在隧道中,陈教授组织了众人进行了第一的总结会议。    在陈教授进行完开场白进行讨论后,张工首先发言:“我认为今挺顺利的,这是个好的开始。”    朱工参与着,对张工进行回应道:“确实是很顺利,现在只是到了冥殿前,真正的危险和墓主的身份也在冥殿中才会开始得以体现。”    “这倒是,但是积极点也算是鼓励和激励吧,哈哈,别让地方的同志们觉得我们几个老家伙也是电视上那些专家吧。”    听到张工提到电视中的那些专家,冯卫国好奇的问:“张工,电视上的那些专家怎么了?”    “哈哈,你平时看什么古董鉴定的电视节目吗?觉得怎么样呢?”    “看过几个,央视有个鉴宝节目,王刚主持的,还好的。”    “那看过地方卫视的吗?”    “看过,过于夸张的感觉。”    “哈哈,过于夸张是因为他们是在表演,络上骂砖家都是骂他们那样的,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觍着脸抛头露面的去卖脸给人讲门道,真拿个古赝品给他们,绝对100正品。”    “张工,怎么他们就表演呢?人家不是现场直播的吗?”    “问问陈教授就知道了,他为什么不去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呢?因为他觉得假,所以一直坚持只在学校或论坛进行演讲。你们看的不是直播,而是录制完了再进行后期剪辑合成后送台里播的,跟拍电影差不多。”    陈教授见话题远了,也不太合适深入,就打断道:“老张,远了,我们今的成果和明的安排吧。”    “好吧,今的成果相当不错!这点是值得肯定的,通过石门机关和机弩机关来看,我个人分析是汉代或三国期间的产物,早于汉代的机关术需要的空间都大,也没有这么精致,洞口的辟邪扭动的也就90°,就算是通过下面的杠杆原来进行放大,把原本平衡的门和配重进行切换,那也需要很大的空间去放配重,这个是无法省略的,石门多重,配重就多重,那石门怎么也5吨左右,5吨的石块配重放哪?无非是开凿出个洞室悬挂,但是这洞室在哪我们现在未知,只有等明;到机弩,那就是可以明确了,通过缝隙探测就知道,32厘米的宽度来放置机弩和箭,现在我们知道箭的长度是8到9厘米,这在过去是极为精致的了,机弩是一次性的,明机关术的发展还没到更发达的阶段,但是已经很追求完美,根据记载和过去的发现,这点符合汉代和三国期间。”    “那你认为我们如果现在停滞不前,怎么去确定你的呢?”    “简单,明用探地雷达进行洞穴探测,也为了后期拆除机关进行位置定位。”    “也行,明把外围再进一步的进行清理,然后进行探地工作吧,确定下盛放机关的洞室,然后进去对里面的结构进行研究,能拆出来的尽量拆出来,这可是具有综合性的价值和意义。”    冯卫国听到拆除机关等有了劲头,兴奋的问道:“拆出来的机关是留在我们地方博物馆吗?”    陈教授抬起头看了看冯卫国:“不会全部留地方的,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出土物会经过相关部门协调,放到国家博物馆收藏。”    “哦,那比如机弩什么的,会留在我们这吗?”    “这个应该是可以的,机弩看看是什么样的,如果以前出土过那就不算特殊的,应该可以留在你们这,但是具体的需要看上面安排,我们会把所有发掘都详细清单递交上去。”    “太好了,这样的机关在各地博物馆都是少有的,很多在发掘时就破坏了,很是可惜。”    “是的,有些野蛮发掘确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