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三章 华夷之辨【写的头疼】(第2/3页)  长风万里尽汉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然宗泽的这一意见找到了闻焕章、许贯忠、赵明诚等人的反对。“夷狄,禽兽也。故孔老夫子贱之,以为彼国虽有君然不知君臣之礼、上下之分,争斗纷然。中国纵亡无君,必不如此。是其有君曾不如诸夏之亡也。”赵明诚这一番话将契丹贬低到了骨子里。

    闻焕章进言,“彼辈今日人少,方只三四万人,日后者会何其多?大王素来胸怀远大,志向远迈汉唐,来日必然混一九州,鞭挞天下。届时契丹渤海乃至女真之民将何止百万,一遭悉收于内,臣恐酿李唐之旧祸。”

    “窃观昔日诸胡,为李唐所摄,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主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安禄山不反,何人疑之?古人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天地至理也。

    前车之签,后事之师。

    今首辅言一盖纳之,安知无那隐伏之邪心,怀腹诽之怨咨。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斟量处置。其典兵及居近列之人,许其退避。”

    陆谦将这些言语悉数听在耳中,讲真,他一时间也难下结论。宗泽之言老成持重,是一很稳妥的法子,但闻焕章、许贯忠等人之言虽似偏激些,但也不无道理。

    要知道,眼下的儒家可是正在高唱夷夏之防,无论在朝在野,人家这一点痕迹都甚是明显。

    原因就是李唐的教训,且五代十国这一段武人当政时代的恶劣影响。那落在儒家的眼中却也是一段纲常败坏,无忠孝廉耻的时代。

    众所周知,宋儒是中国儒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承旧启新的阶段,随着欧阳修“绝统说”的提出,南北正闰之争失去了其意义。毕竟老赵家得位不正么。后来关于正统问题的讨论已不再是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主要关注的是它所承载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成为历代士人华夷观念的一种表达——主流是以文化为限,但在汉民族遭遇威胁的时候,往往就会强调种族至上的华夷标准。

    宗泽与闻焕章等人,所持的论调可不就是基于这两点。

    或者说从另一方面言语,则是这些齐国的文治头首们对于时代前景看法的不同。

    那宗泽宗汝霖无疑很是乐观的,而其他诸人则在现如今的态势下,心中生出了不小的危机感。

    契丹、西夏、女真,在闻焕章、许贯忠、赵明诚等人的眼中,这些都是中原的大敌、大祸患。

    因为宋室的北路西军正在南下,河北主要的能战之兵的南下,叫偌大河北空虚无比。如陆谦早收纳了数万契丹渤海难民,与南京道的契丹人有所勾结来,那契丹人被女真驱赶,又心知中原北地空悬而无反击之力,若起了南下的心思来,旬月之间,恐大半个河北就不复中原所有也。而在许贯忠眼中,直若叫那如一群野兽的女真人也来插上一脚,则中原百姓苦也。

    同时,大批西军的入关,也叫那西北之地空虚不已,西夏人再有一段时日恢复气力,这可不就给了党项人叩入关中的可乘之机了?

    而这般的攻势,又是如今的大宋根本无力阻拦的。

    梁山军因为固有的政策,便是要去阻挡,怕也是来不及的。

    如此一来,中原似又要重演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的一幕了。便是没有前者酷烈,于闻焕章、许贯忠眼中,亦是一场大灾祸。

    比欧阳修小了一旬的司马光,当初更是彻底否定中国正统观的合理性,进而也就否定了“四夷不得正统”传统理念:“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华夷各自创建的国家虽有大小强弱之分,但政治地位却是独立平等的,所以只以华夏政权为正统毫无道理。可见,这儒家在没有外在的生死大敌的逼临下,放飞自我能有多么旷达。

    这实际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