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9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层的砖木结构,雕窗坡顶,青砖素瓦,分为左中右三路。四周回廊相围,各层廊内相通,走廊相连,木质楼梯;深四进,每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底层中路通道又称大花厅,左右两边房间较大,每间约有100多平方米,底层房间南北两面下部为砖墙,上部是宽敞明亮的满洲窗。二楼的房间为隔扇窗,每间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这幢大房屋原是广东陆军小学的校舍,当年陈炯明叛军曾将这座陆军小学旧址墙壁击穿几个大洞。军校初建时,这里杂草丛生,房内空空。在物资和资金奇缺的情况下,军校艰苦创建,经过修葺,添置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能勉强使用。

    其实,这些校舍算是黄埔军校学生当初最好的住处了,实际居住情况差得多。黄埔军校初创时接手的民初广东陆军小学每期招生不超过100名,而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入校时将近500名,当时军校经费短缺,学生的教室、宿舍只好使用临时搭建的葵棚(用蒲葵、毛竹和芦席搭成的棚子),一直到第4期学生入校时住的仍是这种棚子。这些棚子经不起风雨的侵蚀,早已无影无踪。即使是当时陆军小学的一些像样的主要建筑,也仅是一些简陋的砖瓦结构,几十年后只留下了一些残砖碎瓦的痕迹。军校旧址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黄埔军校成立后所建。

    黄埔军校后期学生宿舍后修建的走马楼是黄埔军校最高统率机关校本部各大单位所在地。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机构总数约40个,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森严王国。建校后,楼底层改为大厅,供会议和娱乐使用,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平面图分布如下:楼下第二进门前左右两边分别是卫兵室、管理部和卫兵长室。第一进从左到右依次是政治部、大讲堂之一、大讲堂之二、课堂之一。过天井后进入第二进,从左到右依次是职员宿舍之一、学生宿舍之一、学生宿舍之二、课堂之二。又过天井后进入第三进,从左到右依次是职员宿舍之二、学生宿舍之三、学生宿舍之四、课堂之三。再过天井后进入第四进,从左到右依次是饭堂之一、饭堂之二、饭堂之三、军械室。楼上第一进从左到右依次是校长办公室、秘书室、校长办公会议厅、总理室、大会议厅(官长饭厅)、校长会客厅(官长会议室)、教授部。第二进从左到右依次是教练部、学生宿舍之五、学生宿舍之六、入伍生总部。第三进从左到右依次是军需部、学生宿舍之七、学生宿舍之八、自习室之一。第四进从左到右依次是储藏室之一、储藏室之二、军医部、自习室之二。

    黄埔军校饭堂一角

    走马楼在1938年被日军飞机zhà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又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走马楼仅存地名,建筑dàng然无存。现在游人所看到的是20世纪末按考古发掘出来的地基在原位置上按原貌新建的。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寸、原面貌”的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2000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蒋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堂(教室)、饭堂、寝室等。

    校本部现在的陈列布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一轴三进”的展览格局。一进曾设为蜡像馆和会议室,后又设为“黄埔军校校史展”,全面介绍了黄埔军校创立、发展、变迁的历史,使观众对黄埔军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二进原为学生宿舍,后曾作为临时展厅和“黄埔军校名人馆”,本纪念馆与广东省美术协会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画家集中创作了70多幅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