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0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过军校教育,黄埔生知生死,懂血汗,明国事,识安危,懂得了自己所担负的重大使命。同时,深知“为救国救民而奋斗,任务是很艰巨的”,但又“是很有意义的,是光荣的”。因而,他们能“以校为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军校。当苏联从海上运来了一批qiāng支弹yào时,黄埔学生及官长,一起动手搬运。他们都顾不上吃饭,有的衣服磨破了,有的肩头皮压烂了,不仅没有一个人叫苦,而且“个个笑脸不收”。他们有着革命的精神,手中又有武器,因此,勇气倍增。他们白天读书、训练,晚上放哨保卫黄埔岛。广州商团事件发生后,黄埔岛的形势更加紧张,黄埔学生学习、训练、放哨的任务也更重。尽管这样,但“没有人有怨言,更没有人有畏缩情绪”,反而“革命积极xìng更高,斗志旺盛”。并在参加平定广州商团联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战果,为军校首树声威,立下了汗马功劳。

    黄埔军校新型的军事政治并重教育,既培养了黄埔生的革命精神,同时又有力地推动了军校的军事训练。由于军事本领过硬,因而使得黄埔生特别能战斗。正如当年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回忆说:“当时黄埔的学生,果真成了革命的骨干,真正做到政治教官安体诚了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卧薪尝胆,血洒中华。他们在作战中的表现,正是黄埔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此后一次次的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一批批黄埔将士肩负起解放中华民族、统一祖国的历史使命,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血洒疆场,彪炳史册。古北口战役、平型关战役、淞沪保卫战、台儿庄大战、昆仑关争夺战,以及在印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黄埔同学与其他爱国将士打出了国威,也打出了校威。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2)

    黄埔军校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军政人才,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革命精神黄埔精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深刻影响。

    较早见于书面系统阐述黄埔精神的文章,是在军校建立仅两年之后的1926年秋,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特别撰写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这至少说明,在此时,“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流行于世。安文指出:“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今年三月一日以前名为中国guó mín dǎng陆军军官学校,其创立是在民国十三年五月,即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不久的时候,到现在,名震全球,功著党国。一方为全国奋斗的青年之生活出路;一方为国民革命武力党军的中心和空前的模范。它在中国已形成一种势力,已成为中国革命工作上很有关系的一个组织了。这其中有它的特殊精神存在,已是本校和留意本校的人人都能感到而承认的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黄埔精神。”

    安文认为:黄埔精神“是充满着信仰并实行真正中山主义的革命军人精神”,“除了它所具之一般的军人精神,如不怕死,甚至有政治主张(不论何种)和我们个人主观所希望的外,分析它的特具的精神,可说黄埔精神是建筑在总理所定的‘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上的。”“总结黄埔学校这历史的和客观的特殊xìng质,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1926年9月23日《黄埔日刊》)

    《黄埔军校史论稿》封面《黄埔情缘》封面

    张治中在30年代撰写的《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一文中,回顾黄埔军校师生艰苦创校史和东征北伐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时,也曾谈到:“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该文对黄埔精神虽没进行系统地论述,却高度地评价了黄埔精神,有助于后人进一步开展对黄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