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立做出了显著成绩。

    到1927年7月底,原武汉分校的师生全部离校。第一阶段的武汉分校至此结束,或者说是国共合作的武汉军校从此便不复存在。

    1929年春,原在武昌的桂系军队败走别处,前第4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学员1000多人出走鄂西,蒋介石遂下令收留这些学员,于4月初决定续办武汉分校,派钱大钧为教育长前往接办。4月18日,武汉分校再次正式开办。5月初陆续将流落鄂西回校的学员改编为步兵3个大队,pào兵、工兵各1个队,并将第18、第50师军官教导团500余人,并入本分校编为军官补习班,后改编为步兵第4大队。共有学员1700余人。1929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学员毕业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个团。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业期满时,奉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学习。中间阶段的武汉分校于此宣告结束。

    1936年1月,出于军事形势的需要,蒋介石决定将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武汉分校,又复组该分校,是为武汉分校的后期阶段。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李明灏任主任。训练单位有:学员总队、军官教育队、练习营。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址由武昌南湖迁至湖南邵阳,于完成第14期学员入伍教育后迁移至武冈,故习惯上又称为武冈分校。是年冬,改称中央军校第2分校。日军进犯湘西时,为避免损失,分校迁至湖南会同。1939年10月,guó mín dǎng军实行修订新编制,军校的组织变动也很大。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训入伍届满的第19期第5、第6总队学员,由成都本校派员考试甄别选取,编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本分校遂宣告结束。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4)

    后期阶段的武汉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36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95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575人;第17期学生4个总队,毕业学生5425人;第18期学生3个总队,毕业学生3673人。计有毕业学生14004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9513人。共毕业学生、学员23517人。

    武汉分校3个阶段共有毕业生约32000人。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尚存,原军校建筑现还有位于武昌实验小学内的几幢办公楼,红色木柱,白色墙壁,白色檐瓦,古色古香。书院内原有一个内湖,环境清幽,20世纪90年代被填平。1982年,湖北省公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遗址加以修缮,在小学大门侧竖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旧址现为实验小学的教学办公区。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年10月1日创办于四川省成都市,负责人李明灏、彭武等。校址原是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旧址,成都分校建校初历时4个多月,整修此地,铲除蒿草,修建校舍,开始略具规模。招收学员以四川、贵州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前后共考选军官6121人,区分为第1、第2期,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1936年4月开学。1938年1月改称军校第3分校,南京本校迁移入川辗转到成都后,该分校后并入本校。该分校在成都历时4年,毕业学员约6000余人。

    1939年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省瑞金。蒋介石令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具体负责该分校在瑞金创办之事,并派吕济为本分校主任。1940年5月,本分校奉命实施乙种编制。1941年7月,迁往江西省永丰。1942年6月,迁往福建省邵武。1943年2月,迁往江西省会昌,后又迁回瑞金。1944年11月8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