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1/4页)  穷人通胀,富人通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膨胀的影响。经济扩张可视为经常xìng地带来对资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条件等同于提高资金数量。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此种政策无可置辩。供给面经济学说主张,经济扩张不仅提高国内对资金的评价,也会提高国际上的评价。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通胀(1979~1 980年)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60/0波峰,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 988年)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bào发。

    1987年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多出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需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石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作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 992~1 994年)1992年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开始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这3次通货膨胀的结果,我们都非常清楚:第一次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商品引起的,进口家电和其他进口商品因市场短缺引发了大幅涨价,中国城乡居民开始不顾一切地抢购商品。第二次通货膨胀,引发了中国社会大动dàng。第三次通货膨胀导致中国经济处在10余年的衰退、调整和复苏之中。¥通货膨胀来了吗

    谁能说中国未来处在什么经济状态下?不管给出什么答案,其他人都会怀疑。所以央行对未来只敢说:通胀预期。谢国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