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发问。
“哦~不要着急,且听老夫慢慢道来。姑娘,这牵扯到当时唐朝的宗教背景……”老人眯缝着眼,或许正在脑海中组织语言。
正文 23
泌水院嘉州文化街的“琢玉”古董店,不同以往,正是营业时间,却紧闭着木制的店门。轮回和jane坐在店铺中央的土漆八仙桌旁边,桌上摆着上好的茶点,桌子对面,是店铺的掌柜,人称“玉石眼”的玉石鉴定专家--陈爷。
空气中充满着一股神秘的味道,他们谈论着令许多寻宝者穷尽一生却无所获的佛宝传说。
陈爷终于睁开眼睛,继续之前的话题。
佛学大师南怀瑾认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和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所在。仅从学术观点来看,释迦牟尼在印度上古史上,与中国孔子的用心,并无多大的差异之处。仲尼惧王道不彰,人心陷溺,邪说横行,于是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以明经世宗旨,存道统以续文化精神。他和释迦牟尼的斥外道、说正法、存平等、行教化、正思维、伸智慧,彼此用以救世救人的存心和精神,虽然稍有出入,但距离并不太远。至于释迦牟尼与孔子的哲学义理,高深浅近的区别,平心而论那是各有所长的。
释迦牟尼虽然有心闲邪存正,删繁就简,但是佛教本身,却未能在印度本土长久植根或滋长,结果还靠中国将他的全部教法与学说,一概承受下来,并加以融会贯通,建立起一个耀古铄今的中国佛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世界上几个伟大宗教的教史,大体都不例外,凡是产生教主的所在地,当时都是不肯珍视他的施予,必须等到外人崇敬,才会视如拱璧,慢慢地倒流回来。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贵远而贱近,祟古而薄今,好秘而恶显,拒亲而爱疏,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统一的唐王朝。他们接受隋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民生,巩固社会秩序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唐代诸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出于真正信仰者较少,普遍地是从政治上考虑,并且集中表现在对于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安排上。从总体看,唐王朝对三教是采取以儒为主体,调和并用的政策,表明在思想统治的方法和手段上开始成熟起来。
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在隋代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础上,入唐后又相继建立起许多新的宗派。这些宗派有高度发展的寺院经济作支柱,创造了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代表了当时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影响着大批士人,左右时代思潮,而佛教的进一步普及化,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佛教的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
“因此,大量的佛教器物和圣物沿着穿越中亚沙漠或经由南海为人所熟知的商道,从印度及其文化属国进入了唐朝的境内。”
“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种族的工匠,都集中在亚洲各地庞大的佛教寺院里,从事制作宗教器物的工作。为了给那些在危险的道路上游历的信徒们提供便利,寺院往往都拥有自己的商店以及旅店、当铺和信贷机构。如果说从佛教的真正故乡印度流入远东的神像、圣物以及经文等等,就像是一股汹涌的潮流的话,那么在商道沿途的寺院里以宗教为名出售的货物则正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一来,形形色色的外来物品就大大的丰富了唐朝的宗教图景。”
两个年轻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仿佛在上历史课。
“那个时候,不断有唐人前往印度圣地搜集圣物,求取圣物的热情历久不衰,而著名的高僧义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义净于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离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