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8 章(第1/4页)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反倒在日后出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指挥了中国最大的野战集团。难怪武汉会战后,薛岳躇踌满志,以如椽大笔,挥洒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几个大字,那份得意,浸透了纸背。

    李、廖两位就没有这个自信,倘若他们有薛岳的胆识,在反攻潜太宿时,敢于重兵攻击,全力相搏,谁敢说江北不再来一个万家岭大捷?潜太路上,未尽全功,这是李、廖两将军的遗憾,也是武汉会战的遗憾。

    以水代兵

    下面该讲讲北线日军第2军的行动了。日军大本营实施武汉作战的基本方针是“南主北从”,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5 月下旬,徐州会战接近尾声,日军正衔尾猛追撤退的中国军队,郑州危急。日军有可能在占郑州后,经平汉铁路南下武汉,而中国军队经徐州一战,疲惫不堪,急待休整,站稳脚跟。为了阻挡追兵、稳住阵脚,争取时间从容部署武汉保卫战。6月上旬,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密令第1战区在郑州附近黄河南岸决堤放水。6月9日,新8师师长蒋在珍动用2个团兵力,在郑州以东花园口zhà开大堤。汹涌黄河水像一条黄龙,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造成了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44个县的广大的黄泛区。

    以水代兵,老百姓付出的巨大代价,换来了军事上的好处。

    蒋纬国将军主编的战史著作指出:

    “国军为阻止日军追击,忍痛将花园口黄河堤防掘开,..5 日之内造成广漠数十里宽的大泛滥地区,成为300平方英里的人造湖。日军第16师团被围水中,其第14师团驰往救援,并整顿战线,停止追击。10日之后,洪水虽退,但因道路泥泞,夏日炎热,使日军行动极为困难,国军因此达成持久目的。”

    《日本军阀兴亡史》的作者伊藤正德评论道:

    “中国方面..实施得意之洪水战术”..“此举在中国军方面显然获得成功,..”

    黄河决口,造成泛区的500万民众流离失所,后人对此多有谴责。但战争意味着牺牲,弱国对强国的抵抗尤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黄河决口不仅在徐州会战的撤退阶段发挥了作用,而且迫使日军改变了从北面主攻武汉的预想。

    日本防卫厅战史著作记载:

    “6月12日的黄河决口,使得淮河泛滥,作战军主力若利用准河水运前进,实为困难,因而确定主力沿长江前进。”7月5日,华中派遣军作战主任参谋公平匡武中佐从大本营返回派遣军司令部,带来了大本营关于武汉作战的最新想法:

    “以第2、第11军担负攻占武汉的作战任务。

    第11军为主作战部队,主力使用于长江南岸,一部用于长江北岸。

    第2军经大别山北麓六安、光州(今潢川作者)一线西进信阳,但其主要作战任务是牵制敌人,以利于第11军的武汉作战。”

    南主北从,由此确定。

    然而,南主北从的方针实施得极不顺利。第11 军在江北作战的第6 师团于8月2日占黄梅后,攻势顿挫,忙于维持后方补给线路,在江南的各师团被拖在南浔线上,一筹莫展。华中派遣军无可奈何,只得把目光转向第2军方面。俊六大将对从北面打开战局寄予了极大期待,连续督促第2军尽快发起进攻。为加强第2军,特将第3师团划归第2军指挥,使第2军具有了第3、第10、第13、第16等4个师团的庞大兵力。

    除了第13师团于7月16日在合肥以南完成集结外,第10师团自7月12日隶属第2军起,即从柘城、永城地区向合肥方面移动,由于淮河铁桥被冲垮,改由蚌埠附近渡河,经过难以行走的道路,主力8月26日才抵达合肥地区,历时一月有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