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7 章(第1/4页)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1928年二次北伐,白崇禧抵达平津附近,阎锡山如见救星,声称:“你来了胜过10万雄兵。”

    白崇禧在政治上顽固fǎn gòng,1927年,他力促“清共”,亲自参与组织了上海“四一二”大屠杀,以后又与共产党抗争多年,至死不悟。尽管如此,共产党人还是很看重他的军事才能,máo zé dōng曾表示:“白崇禧喜欢带兵,如果他过来,照样可以给他几十万人带带。”

    白崇禧数十年戎马生涯中,军事才能用于正道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大革命,一次就是抗日战争。武汉会战前,白崇禧作为副总参谋长,一直参赞中枢,无缘统兵陷阵,此次第5战区长官空缺,终于有了率雄兵搏杀日寇的良机。

    蒋委员长平素常误用许多庸人,这次能以白崇禧代理第5战区长官,倒也称得上是知人善任。无论资历、经历,还是能力,白崇禧挂帅第5战区,足以服众,胜任有余。

    7月17日,白崇禧顶酷暑,胃风尘,赶往大别山重镇商城,在城北岳家祠堂设立了战区指挥部。久在中枢,对敌我态势自然了若指掌,白崇禧无须多想,两天后即召集高级军事会议。会上,白长官分析了双方态势,指出确保长江北岸的要旨为:

    “战区部队将分为大别山区及南、北麓三区作战。

    大别山区部队于山地险要之处,务防守隘口阻敌窜入。

    若敌人于山之南、北麓突进时,南北两麓部队应防守山麓要险,诱敌于我之有利地形,全力消灭。”

    基于上述设想,8月16日,第5战区总部召集各军将领于浠水,部署作战事宜,白崇禧当场宣布第5战区作战命令:

    “战区分左中右3个兵团:

    以第4兵团总司令李品仙上将指挥右翼兵团,以大别山南麓为根据地,利用长江北岸丘陵湖沼之有利地形,在广济东西至浠水一带占领纵深阵地,拒止北岸日军西进;

    以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上将指挥中央兵团,固守大别山东麓各要口阻敌窜入,并于太湖、潜山西北山地,相机南下侧击西进之敌。

    以第3兵团总司令孙连仲上将指挥左翼兵团,依托大别山,在大利山北麓与准河之间,利用地障,拒止该路之敌西进。其余部队或担任敌后游击,或控制为第2线预备队。”

    白崇禧不愧为“小诸葛”,第5战区数十万大军经他一拨弄,一兵一卒都靠上了大别山这个堡垒,进可攻,退可守,行动自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钻大别山。

    事后证明,白崇禧的部署基本正确,恰好对应了尔后日军的主要进攻路线。之所以话不说满,留有余地,仅仅定它一个基本正确,是由于至今有观点认为:白崇禧以左、右两个兵团置于大别山南北麓,分别拒止日军西进,虽属无误,但他判断两路日军的重点在南不在北,是一个误断。这种观点强人所难,大有讨论余地。

    其一,白崇禧作出上述部署之时,日军稻叶师团已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之间锐意西进,6月17日陷潜山,7月26日占太湖,8月1日克宿松,8月2日攻占黄梅,其部前锋已进迫广济。而此时,大别山北麓尚无战事,8月22日以后,北路日军才开始沿北麓进攻。

    其二,长江以北的日军主力,第二军的4个师团,当时尚在合肥、舒城一带忙于集结,其主力投入南路或北路尚属不明。

    其三,就进攻武汉的路线上看,大别山南麓的进攻路线,距武汉最近,是直线,且有海军溯江部队在其左翼配合,长江水路又是天然的运输路线;相反,大别山北麓的进攻路线,形同弓背,充其量是远距离迂回,就时间、空间和致命程度而言,远不如南路来得要命。

    其四,日军后来虽把4个师团投入了北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