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1/4页)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师、旅、团,后在一些部队又增设了军,9 月中旬以后,又设置了军团。机构膨胀,叠床架屋,职责不明,命令、指示及报告,层层递转,费时费力,于作战有损无益。三是因人设职。作战部队的编制及指挥职务,本应按战时条律法规、投入兵力及组织指挥部队的实际需要来设定。但第3 战区于战事进行中,不顾客观实情,以论资排名、平衡照顾、奖励军功等为理由,虚设编制,虚提职务。设置的一些军,只辖一个师,军长亦即师长。许多部队,编制很大,实辖兵员极少。皆大欢喜的虚假现象,是不会对作战产生实际效益的。四是指挥体制调整不及时。战争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在杀伤敌方的同时,自己也会造成伤亡。当减员严重,或补充不及时时,适度裁撤一些编制,或合并一些部队,可保证对部队的集中统一指挥。第3 战区在战斗过程中,部队伤亡极其惨重,一个师、一个团剩余几百人、百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部队编制基本未予调整。大编制,小部队、既难当大任,又无法小用,上、下各级均感为难。会战中期,设立了3 个作战军,至部队退守苏州河南岸时,中央作战军被撤销。此后,部队实施战略退却,混乱无序,战区亦未及时调整指挥体系,左、右翼作战军一直保留到会战结束。此时的指挥系统,实际上已不存在。

    五、战略构想

    淞沪会战是截至当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史上最宏大的一次战争行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仅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而且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全局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7 年时,日本军队已占领东北,侵入华北,且图谋南下威胁国民政府使之投降,由此霸占全中国。在战略态势上,一方面,侵入中华腹地的日本军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战略企图;另一方面,中国军队的实际力量亦无可能在短期内驱逐日寇出中国。长期战争无可避免。唯能实现的就是分散、牵制日军作战部队,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及军需物资,在持久作战中,逐步改变敌我态势,等待有利时机,实施战略反攻。

    持久作战、消耗敌军的战略,首先在地位重要而日军力量较为薄弱的淞沪战场开始。按照这一构想,淞沪战区部队,以巩卫南京,保有经济要地为直接目的,同日军展开了战斗。经过进攻、防御及退却等一系列作战,给日本军队以沉重打击,消灭了日军大量有主力量,重创了日军海、空部队,迫使其由华北、青岛及本土调集主力增援华东,因此破坏了日军的战略企图,尤其是打破了其“速决战”的战略构想,粉碎了日本帝国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述梦。这次会战,就战役本身的结果讲,中国军队是失败了;但就此次战役配合全国抗战的整体战略构想讲。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再就淞沪会战的军事战略看,一方面,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超常发挥了人的能动作用,以低劣的装备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全国杭战准备赢得了时间,为此可说,淞沪会战达成了预期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战略战术及其指导上的若干不当,加重了中国军队在该战场的损失,削弱了应有的作战能力,缩短了战区抗御日军的时间,打消了歼灭部分、重创余部日军以至取得局部胜利的可能,不仅使“巩固首都,保有经济要地”的目标未能实现,而且由于战场部队的溃退,直接影响了南京保卫战的进行。

    日本军队方面,虽奉行“速战速决”的方针,但在战役初期,企图不扩大战事,以驻沪有限部队歼灭中国围攻部队,未达目的后,逐渐增兵,以致战事持续3 个月之久。故其在全盘战略上,已属失利,且企图以增援部队围击中国军队,歼其主力的构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