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267 正式成为大明一学子】(第4/6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平天下”正是正能量的发展目标,韦宝觉得适宜于每一个人。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没有局限性,儒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然有着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如礼乐制度中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三从四德。造成了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韦宝觉得经过历史的淘洗,儒学文化中最核心、经典的部分将被继承与发扬,其价值会不断提高,其局限则会不断缩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可以延续下来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文明,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还能延续下来,是有魂魄的,而儒学就是这个传统中国的魂魄。

    一个文明能历久弥新、挫而不折一定会自我更新,保持跟随外部变化的适应力、竞争力。

    自我纠错,维护内部平衡和团结。

    强大的驱动能力,保持内部的活力。

    文明的核心精神益发凝练,也才有华夏在二十世纪开始的复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保守首先是由于华夏的一家独大,缺少同等高度的文明彼此竞争、彼此磨砺,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越来越不重视技术,因为周边的文明实在谈不上竞争,没这个需要。

    由于精耕小农,虽然多灾多难,但只要勤劳日子就好过的多,所以在中原、东南膏腴之地开发后,开拓精神自然不足。

    受限于技术的不足和小农的狭隘视野,对外部和非农财富的兴趣也越来越小,没有利益的诱惑、视野又非常狭隘,整个文明的重心就变成了抑制变化、抑制内部竞争,核心是保卫皇权。

    文明的活力衰弱,不能都赖在儒学身上。

    韦宝觉得,说儒学误国误民就更夸张了,儒学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国家层面实现过,哪里来的误国误民?

    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社会应该如大学里描述的那样,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在助教的主持下,韦宝对孔夫子的画像完成三拜九叩大礼,然后拜廖夫子这个老师。

    虽然韦宝有点看不惯廖夫子满满的生意人的气质,但是马上要在这里进学,还是很尊重廖夫子的。

    廖夫子端坐着,看着韦宝。此时的廖夫子,一脸严肃。

    韦宝恭恭敬敬的完成了礼节,然后奉上束脩。

    束脩是古代民间上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韦宝的束脩是一块腊肉,和白闪闪的20两纹银。

    每个纹银都是2两的足重官银,排列成两列,分外夺目。

    韦宝之前让人打听过行情了,一般的学生,少的二钱银子就够了,多的也不过一两,便封顶了。

    他这个二十两纹银,足足够了。

    廖夫子之前便听闻韦公子出手阔绰,此时见着20两纹银,更加眉花眼笑,强忍着才没有笑出来,表情略带喜感。

    “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