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1/4页)  大国外交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皆母同住校否”。

    第四十六章 孝子县令

    话说洛卫国写信要求携母上学,当时学校校长收到这封信可是气得不轻,你洛卫国只不过是省内的状元爷就矫情放肆至此,竟然上学还要母亲在身边照顾?

    校长便给洛卫国回了封信:幼狮跃崖,弱松迎风,本之能事,更况万灵之主乎?如若羽翼未丰,不飞也罢!

    洛卫国收到回信也就死了上学这条路,便又背起老母亲回到乡下,做起了全职农民。

    现在的洛卫国可不是以前的目不识丁土乡下蠢民了,回乡就要做出一番成就来,鸡、鸭、鹅、牛、羊、猪得多养,村口那口鱼塘今年也要包下来,青砖瓦房不再是梦中之物,而是触手可及的计划成果了。

    洛卫国是铁了心思要靠双手打拼起家,外界却为他的事情闹得了满城风雨。

    为什么呢?想象一下,一名堂堂的状元爷居然没有来上学。这可是天大的新闻,洛状元所上的学校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学府,能从里面出来的无一不是国之栋梁,如能更进一步,放出来就是处级、厅级领导了。

    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这大好前途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新闻报纸媒体倾巢而出,誓要揭开这个迷团。

    学校这时也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便说出了洛卫国的携母上学的无理要求。

    事态明朗,社会舆论便分化为了两派,一派的主张是须黄小儿的异想天开,学校应该尽力挽救这头迷途的羔羊,这是学校应尽的职责,而不是轻率的言放弃。结论是状元爷有错,但学校反应过度了,处理颇为不妥。

    另外的多数派观点是,全国学子千千万万,他洛卫国只不过是红旗下院中一花草罢了。现在只不过考了个第一就敢与学校叫板讨价还价了,倘若出到了社会成了精英一员,那还不与国家对着拍案?此股歪风不可长,理应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两派僵持不下之时,国家央视却在访谈节目中播放了洛卫国蹲在市集卖鸡鸭、上山种树、下塘放鱼、在院子与病瘫母亲欢笑畅谈的片断。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不是母携子行,而是子携母行,校方是误会了洛状元的孝意了。

    两派人为了个伪命题火拼了一大埸,最完美的真相就摆在了眼前,自是化干戈为玉帛,同声称赞社会好风气。

    洛卫国也特例的得到了学校关照,特意的让他在教授级别的利小院子与母同住,绵尽床前孝子的义务,又不防碍学业进修,这个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博士毕业后,洛卫国虽然没有在省城放道台,但却成了全国最年轻的县令太爷,数十万草头百姓的父母官。

    洛卫国没有从政经验更没有人脉,所下放的县城当然就是全国最为贫困的烂摊子,这才符合改革开放的政策,不然谁会放心让一个好端端的县城成为试水区呢?

    洛卫国所管辖的县城名字为竹县,没有特色的水果、没有经济作物、没有深山密林宝库、没有可以出售的自然资源,就连寻常贫困县可以切割成大理石的大石头也没几块,更可恶的是连山上长的都不是普通松树,而是漫山遍野的竹林,整个县城能苦成这样子,在全国范围内也难找出几个来。

    没有经济产业链就等于治下民众没有资产,手里没有几个钱的农民除了嘴里要吃的盐巴,身上穿的衣服,下地要用的农具,就没有与外界有任何的关系了,这根本就是秦国时期的与人世隔绝的桃花源。

    治下全是清一色的农民,过着的苦巴巴的日子,令人闻者落泪,听者心寒。平常就算是吃的盐巴也是那种没有经过加工的粗盐块,更别提什么加碘精盐了。穿的衣服呢,父亲穿完了给儿子,儿子穿完了给弟弟,衣服一穿就是十年八载的,衣上的补丁块加起来的面积可比好的布料还要多。那爷爷辈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