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丹药 白鹅(第2/5页)  琅琊墨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者,除书痴王羲之别无他人!”震惊得王羲之赶忙再拜,躬身道:“望先生指点迷津,小子实不相瞒,遍学众人各体,年岁从不停辍,但书艺已入瓶颈,望先生收吾为徒”。

    先生对王羲之说道:“子欲学书,好听吾语。夫受笔法,与通俗不同,须静其心,后澄心思,暮在功书,筋骨附近,气力又面均停,握管与握玉无殊,下笔与投峰不别,莫夸端正,但取坚强,筋力若成,自然端正。”“老夫紫真道人,人称白云先生,今日收下我这关门弟子王羲之。”王羲之陪老人一起盘腿坐下来,听白云先生讲解《黄庭经》,王羲之深入了解到原来道教教符早就有之,并非东汉张道陵独创,道士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练就精湛的书法书艺,不知不觉地就会发现道家经典字字如道,万物阴阳合一,妙趣天生。无论是修行人体的内丹之法,守住丹田之气,还是外服丹药,修行导引之术,前提是要有一颗“道心”,修习书艺也是不能一样的道理,道应自然而生,书应人事记之。书艺既是人生。世间变化无常,字亦如此。王羲之从中领悟到,书法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应讲究自然之美,要亲身领悟大自然的风韵。继卫夫人之后王羲之又一次去感悟道法自然的书艺修行之路。俗语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自然之道就是游离于四海c尘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释放。王羲之书法开始追求自然秀美c潇洒飘逸c结构自然生姿c不露人工雕凿之痕,望之惟逸c发之惟静,逐渐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之路。直到永和九年,王羲之挥毫一蹴而就的《兰亭集序》应运而成,王羲之汇报给自己的师傅白云先生,兰亭字俨然已经超脱于当时当世,王羲之期待白云先生的赞美之词。白云先生知他有在众人推崇下有得意之色,于是回信道:“:“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对于这当头一棒和呵斥,王羲之收起了自己刚抽头的骄傲嫩芽,王羲之在永和九年的三月六日作《记白云先生书决》记住了自己这份来自师傅的淳淳教诲。并把他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晋穆帝。辞官归隐后,王羲之又一次登临天台山顶峰,把自己用小楷抄写的一份《黄庭经》放在师傅白云先生经常练功的一处岩洞之中。

    退出岩洞,王羲之磨墨在自己曾经跟从师傅学习的一处岩石上面挥笔写下一个字“鹅”,这个独笔字上下相连,气象万千,不张狂却又透着无尽道韵的“鹅”,表明王羲之不忘师恩教诲,白云先生赞曰:“淡处不淡,浓处不浓,世所罕有,一字千金。”心如止水的王羲之告别师傅,继续在人间游历,追寻书艺之道的至善至美大境界。辞官后,王羲之所在而得山阴县令丘某书信至,与妻子郗璇商议为孩子们购置田庄,当然也为自己和妻子操办养老之所。妻子选取浙江剡县金庭之地,“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四十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对于妻子的要求,王羲之从来都是欣然同意。作为自己七个孩子的母亲,王羲之心里一直有所亏欠,自己无论在书艺上取得怎样的成就,王羲之都知道自己的妻子所付出的都不会比自己少,所以在纳妾成风的东晋,王羲之一直都是与妻子“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相互扶植的走下去,更多的时候都是妻子扶持自己在书艺路上义无反顾且没有后顾之忧的写下去。

    大爱无言。王羲之不会表达自己情感,只是把《兰亭集序》原本送与妻子珍藏。两个人相伴一生,很多时候已经不愿要太多的言语,更多时候是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王羲之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王羲之晚年的大多岁月都是隐居修性于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