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风流清谈(第1/5页)  琅琊墨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东晋,成为一个士族名士,光靠吃药c喝酒c穿宽袍大袖还远远不够——至少在玄学早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名士,作为玄学的清谈客,作为名满天下的玄学清谈客,你必须得用玄学思想去清谈。不会清谈也只是写山村野夫走出来的凡夫俗子。

    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c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以嵇康c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恰是魏晋风度的化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两代的guān fāng四学都包括玄学,梁c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现在看来,唐朝的guān fāng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guān fāng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c《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c道举尊崇《老子》c《列子》c《文子》c《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2]。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

    自东汉乱世群雄并起,汉王朝的“独尊儒术”代表的儒家大一统文化被连年的战争破坏殆尽,残酷的战争不仅收割活生生的生命,文化的传承也开始了断层或者可以说是道家文化的传播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

    战乱之中,生灵涂炭,寻求解脱的人们开始感叹人生苦短,黄巾军虽然被群雄所灭,但是大多数黄巾军都是被收编在三国时期豪强自己部曲军队编制中,最重要的是,道教的崛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道陵所创的天师道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从上层渐渐崛起的士族到下层的庶族百姓寒门,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走进人们视线,因为在战乱的很多年里,无论是谁都面临着未知的死亡,人们渴望自由的之道,西晋建国初期,崛起的士大夫开始轻视礼教,挣脱束缚追求放达任诞,以来可以逃避现实,以来避免卷入纷乱不断的政治漩涡。士族之人走上了一条追求享乐,放浪形骸之路。

    魏晋人人士为什么风流,那是因为风流之辈看得见身边触手可及的死亡,只有绝望的人们才会无视什么礼法和规矩,而有些人之所以怀有一丝希望,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死亡。

    还有一些看得见死亡却装作看不见的人们不是要称王称霸就是要游戏人间。比如称王者比如王敦桓温之流。桓温第一次北伐失利而回,就发出感叹道:“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名言,士大夫中游戏人间的代表团体比如“竹林七贤”。七人相聚山阴竹林喝酒清谈。七人有七中性情,最后竹林七贤分崩离析后,有人愤世嫉俗继续在苦闷中放荡不羁,有人开始追求富贵利禄,嵇康对于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崇尚老庄,讲究服食养生之道,同为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投靠司马氏政权后协力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临终时弹奏《广陵散》赴刑。阮籍本有济世之才,司马氏独揽朝政后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家闭门读书,在外登山临水,清醒时来个酩酊大醉,醉时来个沉默不言,司马氏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强迫他入朝为官,作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阮籍猖狂藐视礼法以求司马氏罢免自己,但事与愿违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阮籍没能想嵇康那样被人陷害。

    山涛,字巨源,是竹林七贤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